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杨莹洁1 杨建宇2
1. 四川南通市中医院
2.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
摘要:筋痹首载于《内经》,属五体痹范畴,对应西医学肌筋膜炎、关节炎等慢性劳损性无菌性软组织损伤,临床以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多存在激痛点或条索样变,无肌力及肌张力改变;随着人群工作压力增大与现代化设备普及,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者影响生活与工作。中和医派应用经方在筋痹不同病症中亦有精准应用,紧扣病机、辨证施治,既传承经典又创新应用,为筋痹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痹” 字首见于《内经》,《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 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按照病变深浅,筋痹病位层面较表浅,在筋,类属于五体痹(筋痹、皮痹肌痹、骨痹、脉痹)之一 [1]。《素问・痿论》中写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筋附于骨上,具有连接关节、络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2]。“筋,肉之力也” 见于《说文》,说明筋是力量的纤维组织之源,伤筋后症状表现有肌肉关节部的疼痛挛急、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筋痹相当于西医学肌筋膜炎、关节炎等伤筋类疾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劳损的、无菌性肌肉及其附属组织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类疾病,此类患者在疼痛部位常发现激痛点和条索样变等诊断标志,但不会出现肌力、肌张力的改变 [3]。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长和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伤筋类患者越来越多,多数患者以不同部位的疼痛为主要症状,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
临床实践中,运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秉持 “抓准病机,辨证论治” [4]。颇有收益。现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例,略述治疗筋痹的临床体验,以飨同道。
1 责之病因经辨证
筋痹病因责之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闭阻在肌肉、筋脉致经络气血虚弱、筋脉失养,导致筋痹的发生,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邪气,杂合而为痹也。” 王昊等 [5] 通过对《内经》的学习归纳,同样认为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筋膜都会发生筋痹。中和医派认为邪胜正衰、营卫失和、气血阻滞、筋脉不通是筋痹发生的重要原因,机体遭遇外邪,邪气亢胜,腠理闭密,津液不得外达,久居于此,气血不足后出现筋失于濡养,经脉闭阻不通,久则成痹,正所谓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古有记载 “虚邪中于人也…… 起毫毛而发腠理…… 搏于筋则为筋挛”,“体虚腠理开,风邪在筋故也。在于春为筋痹”,明确指出机体遭遇外邪,再加营卫失和、腠理开泄,易发展为筋痹。筋痹证候包含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间,正因为筋痹病因病机复杂,所以临床表现多样,出现筋挛节痛、麻木、屈伸不利、活动不便、皮肤顽厚变色等症状,临床当以谨守病机,辨证精当,灵活用法。
1.1病因研究的新视角
传统 “风寒湿三气杂至” 理论得到现代临床验证与补充。全国名中医王毅刚通过对 326 例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68.7% 的患者发病与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相关,且湿邪常作为基础致病因素,与风、寒、热邪兼夹为患,形成 “湿阻筋脉、邪瘀互结” 的病理基础。姜泉主任医师团队则指出,夏季贪凉饮冷、久居空调环境导致的 “寒邪骤袭” 已成为城市人群筋痹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其致病特点为起病急、疼痛剧、易反复发作。
中和医派专家认为,情志失调与劳逸失度的致病作用愈发凸显,筋痹发病尤为突出。研究显示,长期精神紧张导致肝气郁结,可使筋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痹,此类患者在临床占比已达 29.3%。同时,“久视伤筋”“久坐伤肉” 的传统认知得到现代医学佐证 —— 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的颈肩腕部慢性劳损,本质是持续静态应力引发的经筋损伤,表现为局部筋膜粘连、无菌性炎症反应。此外,梁晓春教授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研究发现,消渴日久 “阴损及阳、肾虚血瘀” 可致筋痹,提出 “代谢异常 - 筋脉失养” 的新型致病路径。
1.2病机演变的新认识
中华中和医派专家普遍认为,筋痹病机并非单一的 “不通则痛” 或 “不荣则痛”,而是呈现 “邪实与正虚并存、局部与整体关联” 的复合特征。王海东教授提出 “筋结点 - 横络 - 经筋损伤” 的病机链条:外邪侵袭或劳损导致局部筋结点形成,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生 “沫聚”,逐渐发展为增生肥厚的 “横络”,最终引发经筋拘挛、关节活动障碍。这种认识与现代病理学中 “软组织应力异常 - 炎症因子释放 - 纤维化” 的病理过程高度契合。
在疾病传变方面,中和医派专家发现筋痹日久不仅可 “内舍于肝”,还可影响脾胃功能,形成 “肝脾同病”“肝肾亏虚” 的复杂病机。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加剧;肝肾不足则筋骨不坚,经筋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梁晓春教授进一步指出,糖尿病相关筋痹存在 “阴虚 - 血瘀 - 寒凝” 的渐进性病机演变,病程后期以阴阳两虚血瘀证最为常见,且与神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2 谨守病机效经方
基于正虚邪实、营卫失和的病机,许多专家经方治疗筋痹多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此方由善治营卫失和的桂枝汤倍芍药而成,虽仅五味药,但配伍严谨,营卫同治,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汗中寓补,收散自如,相反相成。桂枝加芍药汤本主治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7],此方被用于治疗腹痛,屡获佳效。张喜奎应用于脾阴虚腹痛,疗效显著[8]。郑霞等[9]观察 62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发现桂枝加芍药汤可改善神经传导,疗效确切。张琪大师将该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方药间的配伍共奏调营和卫、通经止痛、疏肌解表之功效,用于治疗多种痛症,尤其治疗筋痹取得良好疗效,桂枝加芍药汤的灵活用法不仅扩大了经方使用范围,还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
2.1 权衡邪正调营卫
调营卫、益气血是治疗筋痹的重要治则。古人云:“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也”。说明筋痹好发于春季,又因肝应于春,且主筋、主血,故筋伤于肝,与气血不足、筋失濡养密切相关。张琪大师治疗本病重用芍药取缓急止痛、补益肝肾之意,使气血得以通顺,筋挛好转,筋痹自除,可谓一药双效。张琪大师认为治疗疾病必须考虑机体情况,不能一味祛邪而不知扶正,其治疗筋痹用桂枝就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桂枝辛温通阳、益气血,用于风寒表证,发汗而解;芍药微寒,柔肝止痛、敛阴止汗。两药寒温并用,一散一收,扶正兼祛邪,是调和营卫的最佳搭档,也是治疗痹病的妙药良方。古人云:“荣卫之气,令人痹乎…… 不与风、寒、湿气合者,故不为痹。” 明确提出痹病发生条件有二:一为营卫运行不畅,二为复感邪气。因筋喜温恶寒,血和可柔筋,根据此特性出发,许多医家提出了益气血、调营卫、喜温通等治则,正气亏虚、营卫不和是痹病转归的基本条件,方不在多,要重视法,方能奏效。
2.2 曲尽病机通法宜
临床秉承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的宗旨。痰、湿、瘀是筋痹的基本病变,痹病多见经络阻滞不通、经络运行受阻夹杂风寒等邪气侵袭,根本病机为 “闭”,治疗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温经通脉不可忽视,故 “通” 是治疗痹病的必经之路,“通” 字之意有二:一者祛邪通,二者调和通。应用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以达到 “通” 的疗效。
3 古方新用效精当
经典方剂活用、新方研发及作用机制阐释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治疗筋痹呈现 “传承经典、辨证精准、靶点明确” 的特点。
3.1经典经方的现代应用与拓展
国医大师张琪基于 “营卫失和是筋痹关键病机” 的认识,擅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各类筋痹。该方由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桂枝辛温通阳、益气血,芍药柔肝止痛、敛阴止汗,二者寒温并用、一散一收,共奏调营卫、通经止痛之效。此方不仅可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与活动受限,还能调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 IL-6、TNF-α 释放及改善微循环相关。
3.1.1 君臣相须
桂枝汤是仲景群方之首,更是调治营卫失和之总方。桂枝加芍药汤将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作为基础,倍用芍药加强缓急止痛、调和气血的功效。其配伍精当,法严效明,堪称经方典范。肝在体合筋,芍药补益肝肾,亦能舒筋调经。日本学者将其药理作用归纳成缓解平滑肌痉挛、抗炎镇痛、血管扩张等 9 个方面。据《中国药理学通报》报道,用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拘挛疼痛有明显疗效,不仅减轻了临床症状,还改善了实验室指标。芍药在本方中用量最大,在治疗多种痛症时善增加芍药剂量,达到缓急止痛之功效。代晓光等 [16] 治疗疑难杂症重用芍药、甘草濡养筋脉,解除疼痛;痹痛者予桂枝汤祛病邪,舒筋解肌止身痛。桂枝是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辛温药物,药理学研究发现桂枝解热镇痛、促进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的作用明显 [6]。《长沙药解》曰;“桂枝,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 舒筋脉之挛急,利关节之壅阻…… 通经络而开痹涩。”《药品化义》称此药 “专行于上臂,领药至痛处”,故为上臂之引经要药。临床治疗痹病,将桂枝作为治疗上臂拘挛要药。桂枝、芍药相须为伍,着重于调营卫、和气血、除筋痹。
3.1.2 佐使配伍
生姜的传统功用有发表散寒、温中止痛,武小妮等 [18] 用骨痹汤(主要含生姜)配合中药电泳治疗骨质增生总有效率为 100%。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称为药品中的 “和事老”,汪言诚 [19] 采用生甘草治愈了20例无菌性组织炎症患者,疗效明显。杨永菊等用小白鼠做扭体反应实验,证明甘草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与芍药花苷同用可产生协同效果,两药相合对筋脉失养导致的四肢挛急作痛有奇效。大枣可谓是食药,甘平入脾经,能补能和,如《本经》记载:“安中养脾…… 四肢重,和百药。"《用药法象》曰:大枣可调营卫,生津液。" 大枣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提高肌力、保护机体。
刘方柏教授将血府逐瘀汤化裁用于瘀血痹阻兼湿热蕴结型筋痹,取得显著疗效。针对左腘窝滑膜炎患者,以该方去川芎,加延胡索、徐长卿增强理气止痛之力,配苍术、茯苓健脾渗湿,重用白芍(50g)合甘草柔筋缓急,服药 3 剂即明显缓解疼痛,6 剂后活动恢复正常。此方的应用突破了 “仅治胸中血瘀” 的传统认知,拓展了其在肢体筋脉瘀血证中的应用范围。
针对阳明太阴合病夹湿热瘀阻型肩袖损伤(属筋痹范畴),采用宣痹汤清利阳明湿热、通络宣痹,合指迷茯苓丸温化太阴水饮,后期因湿热消退而太阴虚寒显现,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调理,体现 “随证治之” 的辨证思维,临床总有效率达 92.3%。
基于现代病机认识研发的新方剂在临床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梁晓春教授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筋痹,研制具有补肾活血、温筋通脉功效的筋脉通胶囊,可显著降低患者肢体麻凉痛症状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其机制涉及降低红细胞醛糖化原酶活性、抑制 AGEs 受体表达、调节自噬途径及抑制细胞凋亡等多个靶点。李艳波主任针对痉挛性斜颈(筋痹范畴),基于 “肝风内动、气血失和、经络阻滞” 病机,研发舒颈扶正汤。此方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为核心,配伍道地药材调节肝肾功能,改善气机升降,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体质个性化加减,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总有效率达 89.7%,且能降低复发率。
近年中药治疗筋痹的机制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证实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的白芍总苷可通过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桂枝中的桂皮醛则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筋脉通胶囊的研究更深入揭示了中药复方的协同效应,其所含成分可同时作用于神经损伤的多个环节,包括减轻氧化应激、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等。
3.2经方外治疗法的创新与发展
外治疗法因 “直达病所、起效迅速、副作用小” 的优势,在筋痹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近年在传统技法改良、新型疗法研发及疗效评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2.1.经典刺法的现代应用:王毅刚主任医师传承《灵枢・官针》合谷刺法,用于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筋痹范畴)。该法以 “痛为腧” 选取阿是穴,针刺入分肉间,采用多向刺法扩大刺激面,具有 “刺激量大、针感强、起效快” 的特点。临床观察显示,采用合谷刺法治疗的患者,治疗 10 次后 VAS 评分从 6.53±0.90 降至 1.87±1.07,总有效率达 96.67%,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法(80.00%)。其机制被证实与松解筋膜粘连、改善局部血流、抑制疼痛信号传导相关。
3.2.2.意气针法的临床突破:基于 “形气神” 理论的意气针法近年在筋痹治疗中崭露头角。该法强调 “守神治神、调气为先”,通过医者意气引导与针刺手法结合调节经气。万方数据的临床研究显示,意气针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在改善压痛积分、功能障碍(RMDQ)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针刺,且具有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的优势。其疗效差异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如内啡肽、5 - 羟色胺)水平相关。
4.总结
尽管中医治疗筋痹取得显著进展,中和医派专家普遍认为,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病因病机研究多基于临床观察,缺乏基础实验的深入验证;二是临床研究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研究样本量小、设计不规范,影响证据等级;三是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成分,复方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四是外治疗法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操作规范性与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昭,范为民,李艳。浅谈五体痹与五脏痹 [J]. 河南中医,2016,36 (1):9-10.
[2] 苏良喜,陈长贤,王勇。基于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探讨颈肌对颈型颈椎病的影响 [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 (1):58-60.
[3] 尤欲镇,梁彦勤,黄有荣。中医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概况 [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 (3):51-53.
[4] 刘娜,张佩青。国医大师张琪运用经方治疗肾源性水肿经验 [J]. 中医药学报,2017,45 (4):60-61.
[5] 王昊,阎小萍。读《内经》痹论篇 “三痹”“五体痹”[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 (1):76-77.
[6] 陈冠岩。仲景经方治疗历节病的应用探讨 [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7] 孟春芹,王瑞平.《伤寒论》经方剂量与合理处方施量探讨 [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 (8):838-839.
[8] 危美红,张喜奎。张喜奎教授运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阴虚腹痛的经验 [J]. 国医论坛,2015,30 (6):17-19.
[9] 郑霞,张强,王云江。桂枝加芍药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62 例临床分析 [J]. 新疆中医药,2014,32 (6):17-19.
[10] 梁光宇,王立范。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J]. 中医报,2011,26 (5):554-555.
[11] 李晓春,闻辉。张琪治痹十法 [J]. 中国社区医师,2007 (8):34-36.
[12] 张玉梅,李淑菊,张琪。张琪教授治疗骨痹验案 2 则 [J]. 中医药信息,2003 (4):36.
[13] 黄和,张士福,孙若觉。张琪教授辨治痹证经验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9):1421-1423.
[14] 孙元莹,王暴魁,姜德友。张琪教授运用通法治疗疑难病的经验 [J]. 国医论坛,2007,22 (2):11.
[15] 韩真真,邵长森,张元元,等.HPLC 法同时测定桂枝加芍药汤中 8 种成分的含量 [J]. 中国药房,2019 (6):784-788.[16]
[16] 代晓光,陈晶,张琪。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一例疑难病案体会 [J]. 中医药信息,2011,28 (3):34-35.
[17] 马晶晶.《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规律研究 [D].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
[18] 武小妮,杨保平,武治红,等。骨痹汤离子导入双极用药法治疗骨质增生 2150 例 [J]. 河北中医,2000 (10):747.
[19] 汪言诚。酒精甘草外敷治疗无菌性炎症 20 例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 (4):249.
上一篇:中和医派治疗筋痹常用中药略述
下一篇:中医外治法治疗筋痹的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