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中和医派治疗筋痹常用中药略述
发布日期:2025-11-13

叶   锋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

金裕兴  北京承素汉方中医诊所

朱珺丽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襄阳)工作室

杨建宇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光明中医杂志社/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中药治疗筋痹疗效显著,为了使大家熟悉治疗筋痹的相关中药,现重点摘要部分略述如下,以享同道。

1、筋痹中药治疗原则

筋痹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核心证候,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素问・痹论》明确其病因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后世医家进一步拓展为外感六淫、筋脉损伤、年老体虚等多重因素。现代医学中,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腱鞘炎等疾病出现上述特征时,均可纳入筋痹范畴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筋痹的核心原则源于 “舒筋通络” 的治则精髓,需紧扣 “邪实正虚、络脉不通” 的基本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选用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类药物;慢性期以扶正为要,采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类药材;虚实夹杂证则需攻补兼施,通过药物配伍实现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中和医派强调,中药现代临床应用需结合血沉、C 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实现 “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 的有机结合,提升用药精准性。

2、筋痹常用中药再识

2.1寒湿阻滞证:温经散寒类中药的应用

寒湿之邪侵袭筋脉,易致寒凝气滞、湿阻络脉,表现为肢体冷痛拘急、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弦紧,多见于筋痹急性发作期。中和医派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核心,常用中药包括独活、川乌、桂枝等。

2.1.1. 独活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性味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尤擅治疗下半身寒湿痹痛,被誉为 “下部痹痛之要药”。《名医别录》载其 “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本草正义》称其 “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在筋痹治疗中,独活常作为君药配伍使用,如独活散中以独活为君,配伍羌活、防己增强祛风利湿之力。临床应用时,若下肢冷痛明显,可与桑寄生、牛膝同用,如独活寄生汤;若兼风寒表证,可配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独活含独活素、欧芹酚甲醚等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其镇痛效果在小鼠热板试验中可维持 4-6 小时。

使用注意:独活辛温燥散,阴虚血燥者慎用,用量一般为 3-10g,不宜过量长期服用。

2.1.2. 川乌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寒邪偏盛的筋痹重症。《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金匮要略》乌头汤以其为君药治疗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临床应用时,川乌需炮制后使用,且需久煎 1-2 小时以减毒,常用剂量为 1.5-3g。在独活散中,川乌与草乌配伍,增强温经散寒之力,适用于患肢抽掣疼痛、遇寒加剧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乌中的乌头碱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传导,调节中枢神经递质释放,但毒性较强,过量易致心律失常、口舌麻木等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川乌严禁生用,孕妇禁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等药物同用。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毒性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药。

2.1.3. 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适用于寒湿阻络所致的筋脉拘急疼痛。《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均以其为核心药物。著名中医药泰斗祝之友教授、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均多次指出:医圣张仲景所用桂枝均是肉桂,桂枝嫩枝条入药是明清之后的事情。在《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桂枝,仅有“桂”,即后世之肉桂、官桂、桂枝。在明清以后桂枝枝条入药,才有了桂枝与肉桂的区分。请大家予以关注。

在筋痹治疗中,桂枝常与麻黄配伍,增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力,如独活散中桂枝与麻黄同用,治疗寒湿阻滞所致的肢体冷痛。若兼气血不足,可配黄芪、当归,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瘀血,可配桃仁、红花。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桂枝含桂皮醛、桂皮酸等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筋脉痉挛。

使用注意:桂枝辛温助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用量一般为 3-10g。

2.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类中药的应用

湿热邪气相合侵袭筋脉,或寒邪郁而化热,致筋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筋痹急性加重期。中和医派治疗以清热利湿、舒筋通络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防己、薏苡仁、秦艽等。

2.2.1. 防己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性味苦、辛、寒,归膀胱、肺经,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善治湿热痹痛。《名医别录》载其 “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温病条辨》宣痹汤以其为君药治疗湿热痹阻证。

防己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止痛,筋痹治疗中多选用木防己。在宣痹汤中,防己与杏仁、滑石同用,清热利湿、宣痹止痛,适用于肢体掣痛胀痛、遇热痛甚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防己含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关节肿胀与疼痛。

使用注意:防己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慎用,用量一般为 5-10g。

2.2.2. 薏苡仁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所致的筋脉拘急。《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以其治疗风湿痹痛。

在筋痹治疗中,薏苡仁常与防己、滑石配伍,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如宣痹汤中薏苡仁与防己同用。生薏苡仁偏于清热利湿,炒薏苡仁偏于健脾,筋痹急性期多选用生薏苡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薏苡仁含薏苡仁酯、薏苡素等成分,能抗炎镇痛,改善局部微循环。

使用注意:薏苡仁性凉,孕妇慎用,用量一般为 9-30g。

2.2.3. 秦艽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性味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痛及风湿痹痛。《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本草纲目》称其 “治胃热,虚劳发热”。

在筋痹治疗中,秦艽常与防己、薏苡仁同用,治疗湿热蕴结所致的肢体灼痛,如宣痹汤加减中可加入秦艽增强清热通络之力。若兼肝肾亏虚,可配桑寄生、牛膝;若兼瘀血,可配丹参、鸡血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秦艽含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等成分,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同时能抗炎、抗过敏。

使用注意:秦艽性平,无明显禁忌,用量一般为 3-10g。

2.3瘀血痹阻证: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

跌扑外伤或慢性劳损致筋脉损伤,瘀血内阻,或情志失调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筋脉刺痛固定、局部青紫、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贯穿筋痹病程各阶段。中和医派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常用中药包括桃仁、红花、当归、乳香等。

2.3.1. 桃仁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筋痹。《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以其为核心药物治疗瘀血证。

在筋痹治疗中,桃仁常与红花配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如桃红四物汤中桃仁与红花同用,治疗肢体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者。若病久瘀甚,可加虫类药如土鳖虫、水蛭;若兼筋脉拘急,可配伸筋草、木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仁含苦杏仁苷、桃仁苷等成分,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

使用注意:桃仁有小毒,孕妇禁用,用量一般为 5-10g,不宜过量。

2.3.2. 红花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筋痹。《开宝本草》载其 “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金匮要略》红蓝花酒以其治疗妇人腹中血气刺痛。

在筋痹治疗中,红花常与桃仁、当归配伍,如桃红四物汤中红花与桃仁、当归同用,增强活血化瘀、养血通络之功。若疼痛剧烈,可配乳香、没药;若兼风湿,可配羌活、独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含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等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注意:红花活血力强,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用量一般为 3-10g。

2.3.3. 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兼血虚所致的筋痹。《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本草纲目》称其 “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

在筋痹治疗中,当归常与桃仁、红花配伍,如桃红四物汤中当归与桃仁、红花同用,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养血濡筋。若兼肝肾亏虚,可配熟地黄、桑寄生;若兼气血不足,可配黄芪、党参。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当归含阿魏酸、当归多糖等成分,能促进造血功能,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

使用注意:当归性温,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用量一般为 6-12g。

2.4肝肾亏虚证:补益通络类中药的应用

年老体虚、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表现为筋脉隐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多见于筋痹慢性期。中和医派治疗以补益肝肾、濡养筋脉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桑寄生、牛膝等。

2.4.1. 熟地黄

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经炮制而成,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亏虚、血虚所致的筋痹。《本草纲目》载其 “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景岳全书》左归丸以其为君药治疗肝肾阴虚证。

在筋痹治疗中,熟地黄常与当归、桑寄生配伍,如老寒腿方中熟地黄与当归、桑寄生同用,大补精血、强筋壮骨。若兼瘀血,可配丹参、鸡血藤;若兼风湿,可配独活、秦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熟地黄含梓醇、地黄素等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促进筋脉修复。

使用注意:熟地黄性质滋腻,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者慎用,用量一般为 9-15g,可配伍陈皮、砂仁理气健脾。

2.4.2. 桑寄生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性味苦、甘、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所致的筋痹。《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千金方》独活寄生汤以其为核心药物治疗肝肾不足、风湿痹痛。

在筋痹治疗中,桑寄生常与独活、牛膝配伍,如老寒腿方中桑寄生与独活、牛膝同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若兼气血不足,可配黄芪、当归;若兼瘀血,可配丹参、红花。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寄生含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能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

使用注意:桑寄生性平,无明显禁忌,用量一般为 9-15g。

2.4.3. 牛膝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性味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亏虚、瘀血阻络所致的筋痹。《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以其引药下行。

在筋痹治疗中,牛膝常与桑寄生、熟地黄配伍,如老寒腿方中牛膝与桑寄生、熟地黄同用,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若下肢筋痹明显,可作为引经药;若兼瘀血,可配桃仁、红花;若兼湿热,可配防己、薏苡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牛膝含牛膝皂苷、甾酮类等成分,能抗炎镇痛,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功能。

使用注意:牛膝有活血通经作用,孕妇慎用,用量一般为 5-12g。

3、筋痹治疗的中药配伍原则与临床要点

3.1配伍原则

3.1.1.君臣佐使配伍:根据筋痹病机确立主药(君药),辅以佐使药增强疗效、制约毒性。如寒湿阻滞证以独活为君,川乌、桂枝为臣,木瓜、伸筋草为佐,甘草为使,共奏温经散寒、舒筋通络之功。

3.1.2.性味配伍:寒温并用调和药性,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附子温经散寒,知母、芍药清热养阴,防止温燥伤阴;辛酸同用增强通络之力,如当归辛温活血,白芍酸寒柔筋,二者配伍养血舒筋。

3.1.3归经配伍:针对筋痹病位在筋脉,多选用归肝经药物,如木瓜、牛膝归肝经,增强濡筋通络之功;根据病位上下配伍引经药,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

3.2临床应用要点

3.2.1.辨证精准选药:寒湿阻滞证首选独活、川乌等温经散寒药;湿热蕴结证选用防己、薏苡仁等清热利湿药;瘀血痹阻证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为主;肝肾亏虚证采用熟地黄、桑寄生等补益肝肾药。

3.2.2.动态调整用药:急性期重用祛邪药,慢性期侧重扶正药,虚实夹杂证攻补兼施。如筋痹初期寒湿明显,以川乌、桂枝为主;日久肝肾亏虚,加熟地黄、桑寄生。

3.2.3.重视毒性管控: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如川乌、草乌,需严格炮制、控制剂量、久煎减毒,并配伍甘草、蜂蜜等缓和毒性。

4、中药治疗筋痹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展望

4.1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已揭示部分中药治疗筋痹的作用机制:川乌中的乌头碱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传导,调节中枢神经递质释放;防己中的汉防己甲素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关节肿胀;桃仁、红花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熟地黄、桑寄生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筋脉修复。这些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2应用与创新发展

在应用方面,中药的使用已从传统汤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将桃仁、红花等制成中药注射液,用于急性瘀血痹阻型筋痹;将独活、桂枝等制成外用贴剂,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创新方面,通过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筛选出治疗筋痹的有效成分群,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

4.3现存问题与解决方向

当前中药治疗筋痹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深入,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完善,不同产地、炮制方法的中药疗效差异较大。未来应加强中药药理研究,明确其 “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机制;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化体系,确保疗效稳定;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中和医派认为,中医治疗筋痹历经数千年实践,形成了 “辨证选药、配伍施治” 的完整体系。从寒湿阻络的独活、川乌,到湿热蕴结的防己、薏苡仁,从瘀血内阻的桃仁、红花,到肝肾亏虚的熟地黄、桑寄生,各类中药紧扣病机,各具特色。现代研究证实了中药的抗炎、镇痛、修复筋脉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中药治疗筋痹,需始终坚守 “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核心,兼顾 “疗效与安全” 双重目标。未来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与制剂创新,中药必将在筋痹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选择,彰显中医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正如《灵枢・经脉》所言 “筋为刚,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唯有精准选用中药养护筋脉,方能恢复肢体正常功能。

上一篇: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浅谈筋痹的中医药治疗

下一篇:中医经方治疗筋痹概述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