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邢晓彤1 魏素丽2 杨建宇3
1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2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
3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炎黄中医师承教育学院
摘要
筋痹作为“五体痹”之一,是以筋脉拘急、屈伸不利、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痹病。其核心病机在于外邪侵袭、劳损伤筋、气血亏虚等因素导致筋脉气血凝滞,不通或不荣则痛。中医外治法凭借其直达病所、起效迅速、副作用少等优势,在筋痹的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了筋痹的中医理论源流与病因病机,并重点概述了针刺疗法(如毫针、筋针、浮针、火针)、艾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用法(如敷贴、熏洗、熨渍)、刮痧与拔罐、小针刀疗法等六大类外治技术在筋痹中的应用。
一、 概述
筋痹,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明确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并阐述了其病位与症状:“痹在于筋则屈不伸。”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的肌腱炎、腱鞘炎、韧带损伤、肩周炎、网球肘、膝骨关节炎的软组织病变阶段、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多种以筋肉、韧带、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高度吻合。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筋痹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现代医学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及物理疗法等,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应用存在胃肠道、肝肾损伤及依赖性等风险。中医外治法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体表经络、腧穴施治,从而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独特治疗体系。其在筋痹治疗中具有作用直接、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显著优势,日益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
本文旨在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筋痹进行系统概述,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全面总结其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以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临床推广。
二、 筋痹的中医理论源流与病因病机
(一)理论源流
1. 《内经》奠基:《内经》不仅提出了“筋痹”病名,还系统论述了其病
因、病机与转归。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指出其病位在筋,核心症状为挛急疼痛与功能障碍。
2. 后世医家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述了风、寒、湿、热诸邪致痹的证候特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与王焘《外台秘要》收录了大量治疗筋痹的外治方药与技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对痹证的辨证分型与用药更为精详,极大丰富了筋痹的诊疗体系。
(二)病因病机
筋痹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外邪侵袭:此为致病之先导。
风寒湿邪:风性善行数变,致疼痛游走;寒性收引凝滞,令筋脉拘急,疼痛剧烈;湿性重浊粘滞,导致酸楚困重,病程缠绵。三者常相兼为病。
风湿热邪: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感邪后从阳化热,或寒湿郁久化热,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筋脉弛纵不用。
外伤劳损:急性扭挫伤,或长期姿势不良导致的慢性劳损,直接损伤筋脉,血溢脉外,形成瘀血,阻塞经络,“不通则痛”。
2. 内伤虚损:此为发病之基础。
肝血亏虚,筋失所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筋”。肝藏血,血养筋。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于濡润,表现为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此为“不荣则痛”。
肾精不足,骨弱筋疲:“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则骨髓不充,筋骨失养,易致痿软无力。
脾虚湿蕴,筋肉失濡: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筋肉失养;运化失司则内生湿浊,流注关节筋肉,加重病情。
气血两虚,运行无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推动无力,血虚脉络空虚,均可导致筋脉失养或瘀阻。
综上所述,筋痹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筋脉痹阻,气血不通”与“肝脾肾虚,筋脉失养”两大方面,二者常虚实夹杂,互为因果。
三、 中医外治法在筋痹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外治法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以下分述其在筋痹治疗中的应用。
(一)针刺疗法
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原理在于通过特制毫针刺激人体特定腧穴,借助针体对经络系统的良性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阻滞、调和气血运行的治疗目的。在筋痹治疗领域,针刺疗法因其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经筋系统,有效缓解筋脉拘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故而成为临床治疗筋痹病症的核心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科学规范的针刺操作不仅能显著改善筋痹患者的疼痛症状,更能从根本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受损筋脉组织的修复与功能恢复。
1. 常规毫针刺法:
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阿是穴)与循经取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如项背筋痹取风池、天柱、肩井、阿是穴;肩部筋痹取肩髃、肩髎、肩贞、条口透承山;肘部筋痹取曲池、手三里、阿是穴;膝部筋痹取膝眼、阳陵泉、鹤顶、梁丘。
手法要点:强调“气至病所”。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对于寒湿证可配合温针灸。研究证实,针刺能显著缓解软组织疼痛,其机制与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关。[1-2]
2. 筋针疗法:
是由刘农虞教授创立并发展完善的专门针对"筋病"这一特殊病症而设立的特色疗法。"病在筋,调之筋"是其核心治疗理念。
操作特点:选用特制“筋针”,浅刺皮下、筋上,不行提插捻转,以无痛、浅刺、轻滑为要。旨在松解筋结,舒缓筋急。临床观察显示[3],筋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
3. 套针疗法:
由侯国文,杨建宇首创发明的套针疗法,是一种基于传统中医"皮部理论"的创新性多功能针刺技术。该疗法主要针对人体病痛部位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操作,通过特殊的扫散手法来达到治疗效果。
操作特点:进针后平刺,针尖指向病所,在皮下进行扫散动作,以解除浅筋膜的紧张,从而迅速缓解深部筋膜的疼痛。多项RCT研究表明,浮针对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局限性筋痹疗效迅捷[4-5].
4. 火针疗法:
将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针体在高温中烧至通红,然后迅速而精准地刺入人体相应的穴位或病灶点。这种操作手法能够充分发挥温热刺激的作用,不仅能温通经络、驱散体内寒气,还可有效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阻滞,同时有助于化解瘀滞、促进新陈代谢和组织修复。
应用:尤其适用于寒湿凝滞、瘀血阻络型的慢性筋痹。如冻结肩、慢性腰肌劳损。火针的瞬间高温能直接松解粘连,激发阳气。李岩教授研究证实[6],火针点刺阿是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筋痹阶段)在改善疼痛和功能方面优于西药组。
(二)艾灸疗法
艾灸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外治疗法。它主要借助精选艾绒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以及特有的药力成分,通过特定穴位或经络区域,温和而持续地渗透入肌肤表层,并进一步深入筋脉、骨骼等组织。这种疗法能够有效驱散体内寒湿邪气,温通经络气血,增强机体阳气,因此特别适用于治疗各类虚寒性病症以及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慢性筋痹症状。艾灸通过其独特的温补作用,不仅能缓解局部疼痛、僵硬等不适,还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临床上备受推崇的传统治疗要法之一。
常用灸法:
1. 直接灸:是一种较为直接的艾灸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麦粒灸。这种灸法的特点是刺激强度大,作用部位集中,能够对特定穴位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
2. 间接灸:包括隔姜灸和隔附子饼灸等多种方式。这种灸法通过在皮肤与艾炷之间放置不同药物介质,既保留了艾灸的热力作用,又结合了所用药物的功效,实现了药物与艾灸的双重治疗作用。
3. 悬灸:主要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具体操作方法。这种灸法特别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筋痹区域,能够通过不同手法对患处进行均匀、持续或动态的温热刺激。
4. 热敏灸:是一种更为精细化的艾灸技术,其特点是在特定区域(通常是经络穴位周围)仔细寻找对热刺激特别敏感的"热敏点"进行施灸。当找到这些反应点后,通过精准的温热刺激能够有效激发经气运行,使热感沿着特定路径传导至病变部位。临床实践表明,这种针对性强的灸法往往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多个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明确显示,无论是单独使用艾灸疗法,还是将艾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刺、推拿等)联合应用,在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方面都具有确切可靠的疗效。这些研究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依据。[7-8]
(三)推拿疗法
推拿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以调整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的目的。
核心手法:
1. 松解类手法:如㨰法、揉法、拿法、弹拨法。用于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筋膜,是治疗的第一步。弹拨法对于条索状筋结有很好的松解效果。
2. 理筋类手法:如按法、点法、推法。顺筋脉走向操作,有梳理筋脉、理顺筋膜之功。
3. 运动关节类手法:如摇法、扳法、拔伸法。用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适用于肩周炎等关节功能障碍明显的筋痹。的临床研究证明,系统性的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
治疗原则:强调“筋骨并重,以筋为先”,先放松周围软组织,再行关节调整,做到“法从手出,手随心转”。[9, 10]
(四)中药外用法
中药外用使药物直达病所,通过皮毛、腧穴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从而发挥药效。
1.敷贴法:
①.将中药研末,用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或用现成的膏药贴敷于患处。
②.常用药物:活血化瘀类(乳香、没药、血竭)、温经散寒类(川乌、草乌、桂枝)、祛风除湿类(威灵仙、羌活、独活)。
③.现代剂型:如奇正消痛贴、麝香壮骨膏等。的Meta分析显示,中药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11]
2.熏洗与溻渍法:
①.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进行熏蒸、淋洗和浸泡(溻渍)。
②.作用:热力与药力协同,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筋膜,利于药物渗透。适用于四肢关节的筋痹。
③.经典方剂:海桐皮汤、四肢损伤洗方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其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功能锻炼组。[12]
3.中药熨法:
①.将中药加热后(如用盐、砂炒热布袋包裹),或用电子熨疗仪,在患处来回熨烫。
②.此法兼具热疗与药疗,适用于畏寒喜暖的寒性筋痹。
(五)刮痧与拔罐疗法
1.刮痧:用刮痧板在体表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痧痕”。能疏通经络、宣泄邪气,对于风湿热邪或气滞血瘀初期的筋痹,可快速出痧,缓解症状。 的研究发现,刮痧能有效降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阈值。[13]
2.拔罐:
①.留罐:最常用,能祛风散寒、行气活血。
②.走罐:在背部膀胱经或肌肉丰厚处涂润滑剂后推动罐具,作用面积大,疏通效果好。
③.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再行拔罐,适用于瘀血严重的筋痹,祛瘀生新之力强。证实,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筋痹)能迅速消肿止痛。[14]
(六)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是融合中医针刺“针”与西医手术“刀”的微创技术,由朱汉章教授发明,是治疗慢性、粘连性筋痹的利器。
1. 作用机理:通过精准的闭合性松解,切开疤痕、松解粘连、降低筋膜张力,恢复力学平衡。同时,其刺激可视为一种“信息刺激”,调节局部能量代谢和体液循环。
2.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跟痛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有明确筋结点和粘连的筋痹。的多项高质量研究表明,小针刀治疗慢性下腰痛和颈肩综合征的远期疗效优于封闭疗法和常规针刺。[15, 16]
四、 中医外治法治疗筋痹的现代研究机理探讨
现代研究从多角度揭示了中医外治法起效的科学内涵。
1. 对疼痛的调节:研究表明,针刺、推拿等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内啡肽、脑啡肽、5-羟色胺等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并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17, 18]。
2. 改善局部微循环:艾灸、热敷、拔罐等温热疗法能显著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炎性致痛物质(如5-HT、缓激肽等)的代谢和清除,从而消肿止痛 [19]。
3. 调节炎症免疫:研究发现,艾灸和针刺能下调血清和局部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表达,同时上调抗炎因子(如IL-10),从而控制无菌性炎症 [20, 21]。
4. 修复软组织与调节生物力学:小针刀、筋针等通过松解粘连、降低筋膜张力和高压,打破了疼痛-痉挛-缺血的恶性循环,恢复了肌肉筋膜的正常滑动和力线平衡,为组织自我修复创造了条件。推拿手法也被证实能改善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降低肌张力 [22, 23][24]。
5. 中药外用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祛风除湿药多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温经通络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25]。
五、 讨论与展望
中医外治法治疗筋痹,以其多靶点、整体调节、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展现出了卓越的临床价值。然而,其未来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与机遇。
1.优势与挑战:
①.优势:方法多样,可选择性强;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疗效确切,费用相对低廉;注重功能恢复,符合现代康复理念。
②.挑战:部分疗法(如小针刀、手法)操作者依赖性高,疗效与施术者经验密切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尚需更加客观化、标准化;作用机制研究虽取得进展,但仍需更深入的系统生物学阐释。
2.未来展望:
①.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各类外治技术针对不同筋痹疾病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和培训体系,是保证疗效可重复性的关键。
②.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现代影像学(如超声、MRI)和诊断技术,精准定位病灶筋结点,实现“病证结合、筋骨并治”的精准外治。
③.联合方案优化:深入研究不同外治法之间(如针刀术后配合中药熏洗)、外治与内治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最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④.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发智能艾灸、电致孔透皮给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系统,推动中医外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六、 结论
筋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关键在于“不通”与“不荣”。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中药外用、刮痧拔罐及小针刀等,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松解筋结、濡养筋脉等途径,在筋痹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均证实了其有效性与科学性。面对未来,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外治法的标准化、精准化和国际化进程,从而为全球筋痹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飚, 朱江. 针刺治疗软组织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19, 39(01): 109-112.
[2] 王富春, 岳增辉. 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 38(05): 45-48.
[3] 刘农虞. 筋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50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8, 50(07): 60-61.
[4] 符仲华. 浮针医学纲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5] 张洪伟, 符仲华. 浮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1, 41(04): 379-382.
[6] 李岩,周建伟. 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 38(11): 1237-1241.
[7] 常小荣, 刘密, 严洁, 等. 艾灸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系统评价再评价[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01): 12-17.
[8] 吴焕淦, 刘慧荣. 艾灸温通效应及其生物学基础[J]. 自然杂志, 2016, 38(03): 157-164.
[9] 范炳华, 詹红生. 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2): 6005-6008.
[10] 房敏, 王金贵. 基于“筋骨平衡”理论探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08): 729-732.
[11] 谢雁鸣, 魏戌. 中药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20): 4165-4173.
[12] 王平, 李多多. 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09): 85-88.
[13] 郭长青, 马思佳. 刮痧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家兔模型局部组织P物质影响的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05): 70-73.
[14] 陈波, 郭义. 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 2020, 40(02): 151-154.
[15] 张天民, 董福慧.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兔模型局部软组织张力影响[J]. 中国骨伤, 2018, 31(04): 350-355.
[16] 李石良, 朱汉章. 针刀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医杂志, 2019, 60(15): 1273-1277.
[17] Zhao Z Q. Ne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08, 85(4): 355-375.
[18] 景向红, 蔡虹. 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J]. 科学通报, 2021, 66(10): 1121-1132.
[19] 杨华元, 刘堂义. 艾灸温热效应的物理特性与生物学基础研究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01): 12-15.
[20] 黄泳, 唐纯志. 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J]. 针刺研究, 2018, 43(06): 359-363.
[21] 吴根诚, 陈伯英. 针刺抗炎免疫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 38(01): 1-6.
[22] 柳百智. 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力学原理探讨[J]. 中国针灸, 2016, 36(S1): 125-127.
[23] Stecco C, Hammer W, Vleeming A, et al. The fascia: the forgotten structure[J]. Italian Journal of Anatomy and Embryology, 2011, 116(3): 127-138.
[24] 李义凯, 赵勇. 推拿手法对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J]. 中国骨伤, 2020, 33(02): 105-109.
[25] 肖小河, 王伽伯.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01): 1-7.
[26] 孙树椿, 郭振芳. 筋痹的中医诊治思路[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 27(04): 75-77.
[27] 王拥军, 施杞. 基于“筋骨失衡”论治颈椎病[J]. 中国骨伤, 2017, 30(01): 1-4.
[28] 黄枢, 张俐. 从《内经》“肝主筋”理论探讨筋痹的防治[J]. 中医杂志, 2020, 61(14): 1201-1204.
[29] 郭伟, 王旭.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解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03): 1400-1404.
[30] 赵继荣, 陈兆军. 小针刀疗法治疗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专家共识(2020)[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 26(08): 561-565.
[31] 卞镝, 隋月皎.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22, 42(02): 229-234.
[32] 刘保延, 何丽云.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8, 13(01): 1-5.
[33] 许能贵, 易受乡. 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针刺研究, 2021, 46(09): 718-723.
[34] 林志刚, 卢鼎厚. 阿是穴斜刺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 2019, 39(05): 489-492.
[35] 徐斌, 喻晓春. 针刺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7, 47(11): 1153-1165.
上一篇:中医经方治疗筋痹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