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笔者著《奇经证治条辨》,倡言奇经八脉辨证,认为八脉辨证可以羽翼脏腑辨证。李时珍说:“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奇经八脉考》)。此论说明奇经八脉的功能包罗了表里、左右、前后,上下,即凡身体之阴阳、表里、气血、虚实、脏腑、寒热无所不涉。故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此种方法,所识者少,因此李时珍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奇经八脉考》)之慨叹。笔者认为,奇经八脉辨证是根据八脉生理功能及其所系奇恒之府、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阴阳的病变而反映于外的症状、体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诊断其病位、病机、病性,为治疗提供立法处方的一种独特辨证方法。其对于中医各科均有临床指导作用。
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评:“宗人祥麟主任医师……提出奇经八脉辨证论治可以羽翼脏腑辨证,使辨治更臻完善,对析解疑难杂症,颇有助益。”(《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朱序》)已故国医大师路志正说:“朱子所倡六气化风论、八脉辨证论、内伤伏气致病论等学术观点,皆滥觞于《内经》,参考前贤诸说,结合已见,归纳总结,升华成篇。非积睿智与学力者,莫可为也。其成果不断丰富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且紧密结合临床,学用一致等特色……诚今日中医事业健康发展之所亟需者也。”(《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路序》)
本文列举笔者应用奇经辨证之八脉案例,以见其临床指导价值。
阴维脉病案
阴维脉病真心痛案
杨某,男,85岁,2016年10月13日就诊。胸膺闭闷反复十余年,经医院检查诊为冠心病,长期服药治疗,时缓时重。后又增加胸膺疼痛。再经检查报告:心肌缺血、心绞痛。近一二年每日必发胸痛,痛及左侧胁背,必服异山梨酯片2~3次,渐渐缓解。其不相信中药,从未服过中药,孙子劝说并搀扶来诊。刻下:形体矮小,高度近视,听力尚可,背微驼。胸痛每日发如上述,饮食一般,大便间日一行,夜尿2~3次,不昏不咳。舌红暗,舌下瘀筋,苔薄白微黄,脉缓小。此病真心痛,乃气阴不足,心肌失荣,痰瘀伏邪痹阻阴维脉络,气滞不通所致。权拟阴维心痛饮:党参15g,生地黄10g,瓜蒌皮15g,半夏10g,枳实10g,降香10g,三七10g,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0g,茯苓10g,细辛6g。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三次温服。嘱禁止吸烟,避免劳累及熬夜。
10月19日二诊:服药2天后,胸背已不发痛,6剂服完,异山梨酯片亦不再服,喜形于色。守上方去细辛加杏仁6g,继服6剂善后。1年半后以他病来诊,询其心痛一直未发,自叹中药神奇。
按 《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夫阴维脉络颇似冠状动脉。冠心病、心肌缺血,脉络阻滞可致心绞痛,即阴维脉病心痛,亦《内经》之真心痛。此患者真心痛多年,因不相信中药,长期依赖西药缓解症状。症由年高气阴两虚,心肌失荣,痰瘀伏邪痹阻阴维脉络,气滞不通所致。拟方阴维心痛饮,用党参、生地黄益气养阴、荣心肌以治其本。瓜蒌皮、半夏、茯苓、枳实祛痰散结,宽胸理气;合降香、丹参、川芎、赤芍活血消瘀,以通阴维脉络治其标。《本草汇言》言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本草纲目》言“散血定痛”,笔者临床观察,有明显缓解心绞痛作用。细辛其气香窜,乃植物之灵,具有行滞散结止痛之功,经络脏腑无处不到,故胸腹诸痛亦用之。如孙思邈所言“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方”,即用细辛与瓜蒌实、地黄、茯苓、枳实等同用(《备急千金方》),本方用其与三七相伍,祛瘀去痛之力增强。此方标本兼治,心肌得养,阴维脉通,虽日久屡发胸背疼痛,仍可顺利而痊,且远期疗效亦颇理想。
阴维阳跷脉病心痛头昏不寐案
叶某,女,53岁,2001年3月13日就诊。因家境不顺,情绪抑郁。时值春阳发动,雷雨交作,突发心胸疼痛,头昏,夜不能寐,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细数。此病心痛不寐,乃阴维阳跷失养,厥阴肝阳上逆所致。治宜养血平肝,以益跷维。处方:当归10g,生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神10g,酸枣仁30g,知母10g,钩藤12g,牡丹皮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逐日病退而痊。
按 八脉隶于肝肾。《奇经八脉考》云:“阴维脉病,心胸疼痛……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可见心胸病可从厥阴着手。卫气由阳跷行于阴则寐,行于阳则寤。经云:肝藏魂,魂归于肝则卧。然能入寐者,必卫气由阳跷而入于阴脏。若虚劳阴血不涵,阳不入阴,则阳跷脉满,魂不得归藏,故虚烦不得眠。张仲景有“虚劳虚烦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之法。今患者抑郁在先,阴血暗耗,肝气久滞;适当春阳发动,人气应之,肝经厥阳上逆横乘;阴维失养,包络不畅,故发心胸疼痛;阳跷失纳,卫气不入于阴,魂不安藏,故有头昏、目不得暝诸症。方取逍遥散去柴胡合酸枣仁汤加钩藤、牡丹皮,以养血益阴,平肝和阳。去柴胡者,虑其有升阳之弊。俾阴维阳跷二脉得安而愈。
阳维脉病案
阳维脉病伤风案
邱某,男,43岁,1991年2月7日初诊。自诉“感冒”十余天,已服速效感冒丸、银翘解毒片、康泰克及中药煎剂不效。刻下:头隐痛、头昏,鼻塞流涕,低烧,无汗,周身酸软无力,纳食乏味,少咳无痰,胸闭,不渴。舌红,苔白,左侧略厚,脉弱。体温37.5℃,此病伤风,阳维脉衰,卫气不足,无力抗邪所致。处方: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半夏10g,葱白4根。无饴糖,煎成嘱加白砂糖一大匙化服。连服3日愈。
按 《奇经证治条辨·阳维脉》云:“阳维主表主卫,为机体之藩篱。阳维脉衰,则卫外失固,风邪易于乘袭致病。故人有屡易感冒,旋愈旋发者,用药祛风,必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治此等证,可投以黄芪建中汤,建立中气,充虚塞空,使阳维实,则藩篱固,邪不易侵。”本案治疗,即依此法。
阳维脉病瘾疹案
朱某,男,11岁,1985年11月10日就诊。诉其患身痒已1月余,经西医检查化验血液谓正常,诊断为荨麻疹,经用抗过敏等多种西药针剂、片剂,甚至泼尼松等激素药不效,又服中药数剂亦乏效。其症每于下午或入暮以后,即发遍身风团疹块,色红痒甚,夜间瘙痒而不能安眠,早饭后则渐渐消失。疲倦影响学习。诊见形体消瘦,面黄乏华,刻下身无疹块,但有搔痕。饮食稍差,二便尚调,腹不痛,不发热,不恶寒,发痒时亦无寒热,无汗。舌苔薄白,脉缓。诊为风邪怫郁于肌腠,卫气不畅,发为瘾疹。拟祛风解肌法。处方:桂枝6g,白芍6g,麻黄5g,杏仁6g,柴胡6g,蝉蜕10g,枳壳6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日煎服1剂,避风,禁食生冷发物。服1剂,身不出汗,但风团已少,痒减,服完2剂不再发。
按 《脉经·手检图》云:“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阳维脉发于足太阳之金门,会足少阴于阳交。本例瘾疹面不红而风团红,发处皆痒,当为风邪从太阳影响阳维,与卫气搏结而发痒疹。至次日辰巳之时,阳明主气,胃气来复,以胜寒水之邪,故痒疹渐消,可见病机确在太阳阳维。伤寒太阳病日久不愈,表邪微而未能透泄者,有面红身痒之症,仲景治以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透邪,则痒可止。故借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辛透阳维肌表风邪,更加柴胡、蝉蜕、枳壳以助祛风行气之力,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三药有抗过敏作用。本例阳维脉病瘾疹案,服祛风方药后风邪散,卫气行,乃收捷效。
阴跷脉病案
阴跷脉病嗜睡案
朱某,女,9岁,1996年7月25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先以发热呕吐等症经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1周,热渐退,诸症亦渐除,然自前日起却发生睡卧不醒,医疑其“脑炎”,乃转来就诊。刻下:体温不高,面色黄晦,睡卧不醒已2日有余,呼之数声乃醒,旋即闭目睡去。不饮不食,不咳不吐,2日大便未行,小便亦少。颈项柔和不强,脐腹按之稍满。舌红,苔白秽略厚。血常规: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56%。此乃阴跷脉病也,以湿邪留滞于胃肠,卫气稽留于阴而不出阳,故嗜卧。法宜化湿浊之邪,以助卫气之流行。处方:藿香6g,半夏6g,茯苓10g,白豆蔻3g,郁金6g,石菖蒲6g,远志5g,厚朴6g,连翘10g,通草5g。嘱用水煎1剂,频频少喂,明日来诊。
7月26日二诊:昨日自下午至夜间,连续呼醒4次喂药,小便增多。今晨叫醒进稀饭半小碗,精神少感振作,苔亦化薄。守原方续服2剂而痊。
按 阴跷脉主司卫气行于阴分而目瞑。《灵枢·大惑论》云:“胃肠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本例外感热病,经治热邪退,而湿浊之邪留于胃肠,卫气由阴跷脉入行于胃肠之阴分,与募原之浊气相混,则失其清,不得复出于阳,故阴气盛而目瞑嗜卧。《灵枢·大惑论》云治阴跷脉病多卧,当“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故方用藿香、白豆蔻、郁金芳化,法半夏、厚朴苦燥,茯苓、通草淡渗,以祛胃肠湿浊之邪;复用石菖蒲、远志、连翘通窍醒神,以助卫气由阴出阳。服1剂即能化湿浊而动胃口;服2剂而阴跷脉通,卫气出阳其病即愈。
阴跷脉病癫痫案
吴某,女,80岁。患脑梗死已2年多,现遗留左手不便,无力握物,可缓慢行路,上楼梯吃力,偶尔头昏,语言尚清,饮食一般。最困苦者伴癫痫小发作,发时手抖动,或脚挛急,一日数发,每次十秒钟。经服西药卡马西平等效不显,另服脑心通胶囊等。刻下:神清,症如上述。舌淡暗,少白苔,脉弦细。此病中风后髓海血脉不畅,伏邪引起脑府神气失调,阴跷脉气紊乱所致。方用痫疾方:胎盘100g,羌活、防风各25g,天麻30g,白僵蚕、白附子各50g,制南星100g,制川乌30g,三七30g,全蝎50g,为末。每服5g,1日2~3次,吞服,白温水送下。服完一料,月余来电,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再服一料,2个月后电告,每日基本不发,或偶发亦甚轻微,精力较前大为好转。
按 《脉经·手检图》云:“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李东垣云痫症“此奇邪为病,不系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脾胃论》)。本例中风后,髓海络脉不通,伏邪导致脑府元神功能失调,则神气失司,进而病及阴跷脉气紊乱,失其矫健正常之职,发为癫痫。拟痫疾方,用胎盘大补元气,充养元神,恢复脑府气机;羌活、防风、天麻、制川乌祛风;白附子、制南星化痰;三七、僵蚕、全蝎活血搜风止痉,共奏恢复跷脉矫健之职,而达息风定痫之功效。
(作者朱祥麟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系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腰突症”案
下一篇:奇经辨证临床应用举隅(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