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阐述了肝病与脾胃病的密切关系。笔者临证以辨证论治为根本,从肝论治脾胃病多获良效,现分享两则验案如下,以供参考。
胃胀案
患者男,36岁,2025年4月16日初诊。主诉:胃胀2周。患者自述2周前因家人生病出现胃胀难忍,进食尤甚,于某医院就诊,医生予以针刺、中成药及中药口服等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后自行服用对症西药反出现胃中不适,便来求诊。刻下:胃胀难忍,胃中不适,反酸,烧心,无饥饿感,气短乏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每日1~2行。舌淡红、中有裂纹,苔白腻,脉弦。
诊断:胃胀(肝郁脾虚,寒热错杂)。
治则:疏肝健脾,和胃消胀。
方用逍遥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柴胡10g,薄荷8g,当归10g,炒白芍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炒枳实10g,厚朴20g,九香虫6g,法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太子参15g,大枣15g,浙贝母10g,煅乌贼骨30g,炒鸡内金10g。5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1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有明显改善,加之回到老家心情舒畅,胃胀不适消失,反酸、烧心明显缓解,纳增,大便基本正常,仍气短乏力。舌淡红、中有裂纹,苔白腻,脉弦。守上方加炙黄芪20g。5剂,煎服法同上。
按 此患者因担忧家人病情后出现胃胀,明系肝郁气滞之征,脉弦即证。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郁气机不利,乘克中土,使胃气郁滞,升降失常,则胃胀、无饥饿感。肝郁脾虚,气血衰弱,则气短乏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胃中不适、反酸、烧心则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之半夏泻心汤证相互吻合,脾胃寒热错杂,清浊升降失调,则见上症。故此案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机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方中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炒枳实、厚朴、九香虫增强理气消胀之力;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除痞;浙贝母、煅乌贼骨制酸止痛;炒鸡内金开胃消食。二诊患者情志舒畅后,胃胀随之消失,后随症治之,加炙黄芪补气除乏,疗效确切。
反酸案
患者女,57岁,2025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反酸3月。患者自述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进食则加重,于当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提示并无异常,予抑酸护胃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遂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反酸,口酸,口臭,烧心,伴夜里口干口苦,燥热汗出,平素恶热,心烦胸闷,喜叹息。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略数。
诊断:反酸(肝郁化热,阴虚火旺)。
治则:疏肝清热,滋阴降火。
方用左金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黄连6g,制吴茱萸3g,浙贝母10g,煅乌贼骨30g,柴胡10g,炒白芍10g,当归10g,薄荷8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姜10g,炙甘草6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0g,牡丹皮10g。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反酸、口酸缓解三分之一,烧心、口干口苦基本消失,口臭、燥热汗出、心烦胸闷明显缓解,叹息减少,但仍胃胀,大便略溏,每日3~4行。舌红,苔白腻,脉弦。守上方加煅瓦楞子15g、炒莱菔子12g、厚朴12g。5剂,煎服法同上。
5月21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反酸、口酸缓解三分之二,胃胀消失,大便基本正常。舌红,苔白,脉弦。守上方煅瓦楞子加至30g。5剂,煎服法同上。后电话随访,患者药后反酸口酸基本痊愈。
按 此患者反酸、口酸、烧心,病位在胃,然结合胸闷、喜叹息、脉弦略数等症,且“肝者……其味酸”(《素问·六节脏象论》),可知其与肝息息相关,可辨为肝郁化热、肝胃不和证。肝郁化热,横犯胃腑,胃失和降,则反酸、口酸、烧心、口臭。夜里口干口苦、燥热汗出、恶热心烦乃是阴虚火旺之象。故此案病机为肝郁化热,肝胃不和,兼阴虚火旺。方用左金丸清肝泻热,《删补名医方论》谓其为“泻肝火之正剂”,佐浙贝母、煅乌贼骨制酸降逆;逍遥散疏肝解郁,佐炒二芽消食和胃;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二诊患者反酸、口酸有所缓解,遂加煅瓦楞子以增强制酸之效,加炒莱菔子、厚朴以下气除胀。三诊诸症进一步改善,便加大煅瓦楞子剂量以乘胜追击。后患者反酸口酸基本痊愈,临床疗效显著。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归脾汤治疗青少年偏头痛经验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