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七八月份暑气弥漫,湿热熏蒸,门诊上水肿患者不少。笔者根据夏季水肿的特点,多用升阳通淋法来治疗,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下面通过一则医案与诸位同道分享。
郭某,女,48岁,2024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水肿1月余。患者1月来下肢足踝部水肿明显,开始未重视,但因水肿持续未消,遂来门诊就诊。刻下:下肢水肿,按之凹陷,晨轻暮重,伴倦怠乏力。胃纳可,二便自解,夜寐欠安。舌尖偏红,苔薄白腻,脉细濡。患者水肿1月余以来无胸闷咳嗽,无腹痛腹胀。既往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辅助检查: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
中医诊断:水肿(暑热熏蒸,湿热下注)。
治疗:益气升阳,清热通淋。
处方:黄芪15g,瞿麦10g,萹蓄10g,赤芍10g,白术10g,升麻5g,柴胡5g,炒陈皮10g,茯苓皮20g,丹参15g,芦根20g,淡竹叶1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3天后下肢水肿明显减退,仍夜寐易醒,大便偏硬,舌脉同前。上方去萹蓄、茯苓皮,加知母10g、云茯苓15g,7剂,煎服法同前。
按 本案患者中年女性,以下肢水肿为主症。根据相关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基本排除了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及内分泌等常见原因引起的水肿,考虑为特发性水肿。中医认为,水肿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患者发病时正值盛夏,暑湿夹杂。暑为阳邪,耗气伤津;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故在治疗方面,补肾不合时宜,当益气升阳,利湿通淋为好。
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茯苓皮利水渗湿,瞿麦、萹蓄利湿通淋,芦根、淡竹叶除烦利尿,丹参、赤芍活血利水,陈皮理气宽中。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上下分消。二诊时,水肿已消退,但舌尖仍偏红,夜寐欠安,故茯苓皮改为茯苓,加知母清热助眠。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患者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一诊时取补中益气汤之意,既能升阳益气消水肿,又对淋证有“未病先防”之意,可谓一石二鸟。此外,本案在治疗湿热病时,遵循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通过宣展气机、淡渗利尿,使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而水肿渐消。(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从肝论治脾胃病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