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贾跃进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发布日期:2025-08-28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表现为咳而作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咳嗽本是人体排出气道内分泌物或刺激物的保护性反应,但如果出现频繁、剧烈或长期咳嗽,则是体内疾病的提示,并会对生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当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表现,胸部影像检查无明显异常时,可定义咳嗽为一种独立病型。咳嗽病因多样,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皆可导致咳嗽,病位也不仅仅是肺,即《黄帝内经》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上,初病患者多因感受六淫邪气而致病,但人体对外在邪气的易感性往往也与肺本身有恙相关,或有痰、湿、饮潜伏,或肺气虚弱,或肺与脾、肾等脏腑间存在功能失调。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将其辨治外感咳嗽经验总结为“首明内外、次辨类型、再定虚实”,并附验案四则如下。

辨治三部曲

首明表里内外,辨清确属外邪犯肺

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临床中,首先要辨别清楚是外感还是内伤为病。一是根据发病时长辨别。外感咳嗽多属新病,常在气候骤变后出现,起病急、病程短;而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相对缓慢,易反复发作。二是根据咳嗽声音高低推测。咳嗽气粗声高为实症,多为感受外邪;而声音低弱无力内伤居多,或为虚症,或为外邪久病入内。

次辨外邪类型,抓主症定出主方

六淫邪气皆可致咳,但临床尤多见风、寒、热、燥,或相兼为病,或与体内的痰、饮等夹杂为病。

辨风邪。风为百病之长,且为阳邪,易袭阳位,而肺为娇脏,位居其上,人体肺部最易受邪,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同时,风盛则动,故咳嗽多呈现刺激性、阵发性,并伴有咽痒。临床中,咽痒则咳、异味易诱发、受风加重,且无明显寒热症状的咳嗽,多属风邪犯肺,治疗时以疏风止咳为主,常用方剂为止嗽散。

辨寒邪。肺主皮毛,当冬季当令时,寒邪常与风邪夹杂侵犯肌表形成风寒束表,致肺失宣降或引动肺内伏饮上逆而发咳。天气寒冷时此类病症比较多,如《医学心悟》载:“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患者咳嗽声重,常伴有薄白稀痰、鼻塞或者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肌肉酸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治疗时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方剂为小青龙汤。

辨热邪。热邪犯肺时,患者多表现为咳嗽频剧粗亢,伴有喉干咽痛、发热头痛、咳吐黄稠痰液、口渴喜凉饮、舌红、苔薄黄、脉数等症状。治疗时以清热解表、润肺止咳为主,常用方剂为桑菊饮。

辨燥邪。燥邪伤肺分为温燥和凉燥。夏秋之交暑热未退,燥邪与温热结合,使人体多发温燥咳嗽,而深秋初冬热去寒起,燥邪夹杂寒邪侵犯肺,从而多见凉燥。温燥犯肺时,表现有呛咳,伴有音哑、口鼻干、渴喜凉饮、痰黏难排、舌红而干、脉细数等症状。治疗时以清凉润肺、轻宣止咳为主,常用方剂为桑杏汤。凉燥犯肺时,表现有咳嗽伴恶寒、无汗、头痛、口干、鼻塞、痰少白稀、舌淡、脉浮等,症状与风寒致咳类似,但相较而言病情轻,且有鼻干、咽干症状。治疗时以辛开温润、宣肺止咳为主,常用方剂为杏苏散。

不管以上何种类型咳嗽,对于有阵咳的,贾跃进喜加炒僵蚕来息风解痉止咳。但是,贾跃进强调,不能一味地见咳止咳,特别是初咳时要谨慎使用罂粟壳、诃子等敛肺止咳药。如《医门法律》所言:“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再定虚实轻重,正虚不足则扶正祛邪

外邪侵袭,肺失宣降,常与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提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咳嗽是正邪相争的外在反映,正气不足时,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应适当使用补脾益气药物来提升人体正气,从而更好地对抗邪气。

贾跃进认为,对于以下三种外感咳嗽的情况,要注意补虚:一是经常感受外邪反复发病者;二是咳嗽发作时间已长,百日不愈者;三是初治效佳,再治效不明显时,此时为正邪力量平衡阶段,需考虑补虚扶正。

治疗时,在主方的基础上,再根据虚实加减用药或合方来扶正祛邪。气虚表不固易感风邪,尤其是季节更替、寒热变化时易发作者,多为肺脾气虚,常合玉屏风散。对脾虚失运、痰湿阻滞者,贾跃进常加党参、炒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化痰,或用香砂六君子汤巩固治疗,年老体质虚弱者还常用补益肺脾肾的膏方来缓补调治,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效。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当然,补益时要注意把握度,补益药有留邪之弊,邪不去咳不止,要防止闭门留寇。因人体外感邪气,表证未愈,不宜过早使用山茱萸等收涩补益类药物,防止敛邪出现邪气内陷,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验案举隅

案一风邪致咳

李某,女,74岁,2023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咳嗽1月余。刻下:不定时咳嗽,咽痒则咳,遇冷、生气时咳甚。喉中白痰,时喷嚏。无发热。纳可,时腹胀,眠欠佳,手偶麻木。二便正常。舌尖红,脉弦。

诊断:咳嗽(风痰阻肺,肝郁脾虚)。

处方:桔梗10g,紫菀10g,薄荷(后下)10g,百部10g,白前10g,清半夏9g,陈皮10g,香附10g,党参20g,炒白术20g,合欢皮20g,厚朴15g,生麦芽30g。5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0日二诊:药后咳止,咽干晨甚,喜温饮,咽部痒,偶喷嚏,白痰减少。早醒,纳可,时腹胀。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脉弦。守上方减紫菀、白前、薄荷,加芦根30g、炒枳实15g、炒莱菔子18g。5剂,煎服法同上。

按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咽痒则咳是风邪犯肺的症状表现。患者因感受风邪,扰动肺气失于宣降,形成咳嗽。张景岳《类经》载:“肺主气,在变动为咳,风邪迫之,故时咳短气也。”止嗽散能宣肺利气、疏风止咳,药性平和,温和不燥,解表不伤正,如《医学心悟》所言:“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百部和紫菀为君药,能温润止咳,新久咳嗽皆可使用。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二者一宣一降、协同作用,并合半夏、陈皮增强止咳化痰之力。外感咳嗽日久,多因正虚邪恋,患者古稀之年,存在肝郁脾虚之证,故用党参、白术、香附疏肝健脾,并用合欢皮解郁安神助眠。

二诊时咳止,但咽干、大便不畅,故减紫菀、白前、薄荷,防止过散伤津,加芦根生津止渴,加枳实、炒莱菔子通畅腑气。全方疏风理肺同时,注重调理肝脾,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效果理想。

案二寒邪致咳

李某,男,41岁,2024年1月9日初诊。主诉:咳嗽20天。20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咳嗽。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炎。刻下:咳嗽,受风、凉饮、夜卧时症状加重。时咳伴干呕,头蒙、头顶痛下午甚,流清涕,痰白量少。纳可,热饮,饭多胃胀。眠欠佳,睡前多虑。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浮弱。自述每年冬季易发咳嗽。否认鼻炎、肺炎、冠心病。

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处方:生麻黄8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3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桔梗10g,百部10g,白前10g,干姜10g,炒僵蚕10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月24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好转,但天冷受风时仍时咳。纳可,眠差,口疮。大便稀,小便正常。舌胖,脉浮。守上方加芦根30g、炒薏苡仁3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患者冬季咳嗽易发作,说明肺本身有疾潜伏,当复感寒邪时,邪犯肺卫,并引发肺内伏饮上逆而咳。患者咳嗽伴有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头蒙、咽痒涕清、痰薄色白等症,为风寒侵袭常见症状,用小青龙汤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桔梗、百部、白前、陈皮、炒僵蚕协同增强化痰止咳之效,缓解咳嗽主症。患者正值壮年,重在散寒、化痰,辛散透邪于外,邪去人自安,同时嘱其防寒保暖、节制饮食,以防复发。

案三热邪致咳

孟某,女,52岁,2024年8月29日初诊。主诉:咳嗽1周。1周前发烧38℃,服退烧药后已不发热,但开始咳嗽。刻下:时咳嗽,咽痒则咳,咽干略痛,时流黄涕,喉中黄痰,头痛,肢冷或痛。纳可,眠可,乏力,晨手指肿,听力下降。大便稀,日三行,小便正常。舌胖,脉细数。

诊断:咳嗽(风邪恋表,痰热阻滞)。

处方:桑叶20g,菊花15g,桔梗10g,连翘20g,苦杏仁(捣)10g,紫菀10g,防风10g,乌梅15g,浙贝母15g,银柴胡20g,太子参15g,炒薏苡仁45g。7剂,水煎服,日1剂。

7剂后咳止,诸症明显好转。

按 患者热退后咳嗽始作,提示外感风邪未彻底驱散,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留恋于肺发为咳嗽。咽痒而咳、头痛、流涕,为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象。同时,咽干痛、黄涕、黄痰,提示风与热夹杂,为风热之症,故用桑菊饮加减来治疗。桑叶、菊花为君药,解表透邪,疏散风热而不伤津,配伍防风增强驱邪之力。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宣降肺气,缓解咽痒咳嗽。连翘、浙贝母清热化痰。紫菀润肺化痰,助肺气肃降。银柴胡清虚热,防余热复燃。在宣肺祛风散热的同时,加乌梅敛肺生津,敛散结合,减轻咳嗽症状,并防疏散药耗津,缓解咽干痛。肢冷或痛为阳不达四末,晨手指肿为气虚、湿阻不化,提示正气不足,不能鼓邪外出,故加既可补益又不致上火的太子参来补脾肺之气,扶正固本,炒薏苡仁甘淡以健脾利湿,消除舌胖大、手指肿、大便频等症状。全方辨证准确,组方精当,药后咳止。

案四燥邪致咳

路某,女,60岁,2024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咳嗽4天。未发热。刻下:天冷、遇风则咳,鼻咽干,不流涕,喉中白痰。饭后背热汗出。眠欠佳,服右佐匹克隆一片眠6小时。纳可。手心脚心热。大便日一行,时干,小便正常。舌尖红边暗苔黄,脉弦数。

诊断:咳嗽(凉燥犯肺,气阴两虚)。

处方:苦杏仁(捣)10g,紫苏叶10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芦根30g,桑叶20g,太子参20g,陈皮10g,合欢皮20g,炒莱菔子20g。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9日二诊:药后咳止,受凉时仍偶咳。入睡困难,口服右佐匹克隆一片。手足心热,眼干,时心烦。纳可,饭后无不适。大便干。舌胖齿痕,脉细数。守上方加地骨皮20g。3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初冬受凉发病,遇冷、遇风则咳,鼻咽干,为凉燥伤肺的征象,手脚心热、背热汗出,为气阴两虚之候。老年女性,素体气阴本亏,复感初冬凉燥之邪致肺气不畅,肺失宣降,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杏仁、紫苏叶辛温散寒宣肺,桔梗、紫菀、百部、白前化痰止咳,芦根、桑叶、地骨皮清燥护阴,太子参益气养元,陈皮理气化痰,莱菔子润肠通便,合欢皮活血安神助眠。全方标本兼顾,寒温得宜,辛开润燥的同时注重扶正,从而药效显著。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归芍地黄汤逆转肝硬化验案一则

下一篇:归脾汤治疗青少年偏头痛经验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