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归芍地黄汤逆转肝硬化验案一则
发布日期:2025-08-27

肝硬化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属中医“积聚”“臌胀”范畴。其病机复杂,病程迁延,常因久病耗伤、脏腑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互结,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现代医学对隐源性肝硬化(病因不明者)的治疗仍缺乏特效手段,而中医通过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展现出独特优势。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花海兵深耕脾胃病及肝病临床数十年,以“五脏整体观”为核心,提出兼顾扶正与祛邪、局部与整体、躯体与情志的治疗思路,在肝硬化逆转中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结合其运用归芍地黄汤逆转肝硬化验案一则,总结经验如下。

归芍地黄汤的组方思路

归芍地黄汤源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化裁而成,是治疗肝肾阴虚兼血虚血瘀证的经典方剂。花海兵认为,其组方思路与肝硬化“肝肾阴虚、络脉瘀阻”的核心病机高度契合。

源于六味,立足三补三泻

六味地黄丸以“三补三泻”为组方纲领,针对肝肾阴虚之本:熟地黄(后世常易为生地黄)、山茱萸、山药分别滋补肝、肾、脾之阴,固护先天、后天之本;茯苓、泽泻、牡丹皮则分别渗湿、利水、清热,防滋补之品壅滞生湿、化热,体现“补而不滞”之妙。肝硬化日久,肝阴耗伤、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致肝体失养、肝络失柔,六味地黄丸的“三补”直击“本虚”,为肝硬化的逆转奠定物质基础。

加味归芍,强化养血活血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归芍地黄汤加当归、白芍,针对性解决肝硬化“标实”之瘀。当归性温,养血活血,既能补肝血之耗伤,又能通肝络之瘀阻,使血足则络通;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既能滋养肝阴以制肝阳之亢,又能收敛阴血以防瘀久伤阴。二者相伍,补血而不滞瘀,活血而不伤阴,针对肝硬化“久病入络”“肝体硬变”的血瘀病机,实现养血以柔肝、活血以通络的双重作用。

临证化裁,兼顾湿热瘀阻

临床应用中,花海兵常据肝硬化兼夹证灵活调整:若阴虚内热者,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增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避免熟地黄之滋腻;若湿阻明显或兼血瘀,以泽兰易泽泻,泽兰既能利水渗湿,又能活血调经,其活血利水之功较泽泻更贴合肝硬化湿瘀互结之病机,使湿去而不伤阴,瘀散而不耗血。全方通过“补—泻—通”的有机结合,共奏滋养肝肾、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精准覆盖肝硬化“肝肾阴虚为本,血瘀湿阻为标”的虚实夹杂之证。

医案举隅

徐某,女,71岁,2024年6月18日初诊。主诉:发现肝硬化伴反复肝功能异常数十年。患者数十年前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长期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近觉胃胀不适、不消化,伴口干口苦、目涩、心烦焦虑、头晕、腰痛、夜寐欠佳(入睡困难、易醒),胃纳差,二便调。既往有高血压病、肺结节、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平素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100mg,一天一次)、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一天一次)、阿司匹林肠溶片(50mg,一天一次),血压控制良好。2023年8月7日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4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IU/L,谷氨酰基转移酶(GGT)258IU/L,胆汁酸34.5umol/L。肝脏FibroScan示:受控衰减参数(CAP)214dB/m,肝硬度测定值(LSM)14.1kPa(提示肝硬化)。11月27日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IU/L,谷氨酰基转移酶169IU/L,胆汁酸9.3umol/L,总胆固醇5.28mmol/L。2024年7月1日:腹部超声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胆总管增宽。

西医诊断:隐源性肝硬化。

中医诊断:积聚(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治则:滋养肝肾、化痰通络,兼顾疏肝和胃、安神定志。

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酒当归10g,炒白芍10g,生地黄10g,山药10g,酒萸肉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兰10g,川芎6g,天麻10g,钩藤5g(后下),川牛膝10g,麦冬15g,北沙参10g,炒川楝子10g,石斛10g(先煎),密蒙花10g。14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7月2日二诊:头晕好转,仍觉胃中不适、口干、舌尖痛、夜寐欠佳、下肢水肿。上方去钩藤、川楝子,加猪苓10g、鸡骨草15g、垂盆草15g。因头晕症状已好转,钩藤平肝止眩之效暂不需保留;川楝子苦寒,恐其进一步伤胃,故去除。针对仍存的下肢水肿、口干、舌尖痛,猪苓增强利水渗湿以消肿;鸡骨草、垂盆草清利湿热,兼顾肝胆,缓解湿热所致的口干、舌尖痛,同时顾护脾胃,避免苦寒太过。

7月23日三诊:诸症明显改善。上方去牡丹皮,加六月雪10g、玉米须10g。7月15日复查肝脏FibroScan示:CAP为159dB/m,LSM为8.1kPa(提示肝硬化程度显著逆转)。此时诸症明显改善,湿热、瘀热已减轻,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恐其过用伤正,故去除。针对肝硬化逆转需求(FibroScan提示改善),六月雪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玉米须利水渗湿、平肝利胆,二者协同增强清利湿热、渗湿退浊之功,巩固肝脏修复效果,兼顾残留湿邪,防止病情反复。

8月6日四诊:胃部不适、脚肿症状有所反复,汗出,上方去生地黄,加枳壳10g。生地黄滋腻性较强,易碍脾胃运化,患者胃部不适反复,恐其加重胃滞,故去除。针对胃部不适、脚肿反复,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既能缓解胃部壅滞,又能助气机运行以利水消肿;气机调畅亦可间接改善汗出。

患者肝硬化明显得到逆转,余症虽偶有反复,但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按 本案为隐源性肝硬化,属中医“积聚”范畴,其病机演变体现了肝硬化“五脏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

病位在肝,累及脾肾:患者病程数十年,湿热疫毒久羁,耗伤肝阴,致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形成肝郁脾虚、痰湿内停的恶性循环;日久“穷必及肾”,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加重肝阴不足与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心烦症状。

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肝肾阴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造成肝体硬变、LSM升高。归芍地黄汤以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肝肾、补脾阴,当归、白芍、泽兰养血活血、通络散瘀,正合“标本兼顾”之则。

兼夹他症,随证化裁:初诊见头晕,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胃纳差、胃胀,加炒川楝子疏肝和胃;口干、目涩,加麦冬、北沙参、石斛滋阴润燥。二诊见下肢水肿,加猪苓利水,鸡骨草、垂盆草清利湿热,体现“动态调方、紧扣病机”的思路。

患者LSM从14.1kPa降至8.1kPa,客观证实归芍地黄汤滋养肝肾以扶本、活血化痰以祛邪的疗效,其核心在于契合肝硬化“虚—瘀—湿”的病理链条,通过恢复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肾之蒸腾功能,逆转肝组织纤维化进程,从而逆转肝硬化。(黄龄慧 郭璐琪 王家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大承气汤类方治验五则

下一篇:贾跃进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