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毛德西用经方治疗痹证四则
发布日期:2025-08-22

痹证属于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疾患,治疗比较棘手。常常需攻补兼施并用,温经清热并举,而且疗程较长。毛德西系首届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对经方治疗痹症多有经验,今总结四则,供参考使用。

加减木防己汤治热痹

崔某,男,18岁。患者因两下肢关节肿痛2个月加重1周,于1983年9月入院治疗。2个月前左踝关节扭伤,后用凉水洗足,次日左踝关节肿胀,继之左膝关节肿痛。经用青霉素、强的松、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治疗,未见好转。入院前在某医院查左膝关节腔穿刺液,黄色混浊,李凡他试验(2+),白细胞17.1×109/L,中性粒细胞48%,淋巴细胞45%,单核细胞5%,嗜酸性粒细胞2%;类风湿性因子强阳性;血沉52mm/h。以“急性类风湿关节炎”收入病房。查体温37.7℃,恶风,汗出,口干喜饮,膝与踝关节胀痛有热感,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白少津,脉细数。

诊断:风湿热痹。

方用加减木防己汤:防己20g,桂枝l0g,生石膏30g,炒杏仁12g,滑石30g,通草6g,生薏苡仁30g,苍术10g,黄柏10g。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药8剂,关节热痛减轻,但体温未降,左膝关节肿痛如故,脉舌同前。此为风邪虽去但湿热稽留,再加利湿清热之品以退热。上方增入青蒿15g、萆薢15g、秦艽15g。

患者服药6剂,体温正常,关节肿痛止,下肢活动自如。查血沉23mm/h,继服上方7剂,痊愈出院。

按 本案系风湿热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考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原为支饮而设。方由防己、桂枝、石膏、人参四味组成。取其原方辛温(桂枝)、辛凉(防己、石膏)合意,以求两开表里之痹,而不用人参之补,另加杏仁宣气;滑石、通草利湿;薏苡仁滑利关节,组成加减木防己汤。阅《吴鞠通医案》一书,其中痹证篇所述案例,多为湿热痹而选加减木防己汤治疗。本案病程短,湿热症状明显,与加减木防己汤方义合拍,故选用之。毛德西在临床中喜加二妙散清热祛湿;加青蒿以使热邪从里达外;萆薢善走下肢,不论湿热或寒湿,皆可应用;秦艽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祛风而不燥,故为医家所喜用。

乌头汤治寒痹

张某,男,38岁。患者于秋季出现左膝关节肿痛,伴有恶风发热。经用青霉素、强的松等治疗,热退肿消。至来年春出现腰骶部疼痛,局部发凉,活动受限,在某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经用阿司匹林、消炎痛、雷公藤等治疗,略有好转。1个月前因劳碌过度,加之冷水洗浴,腰骶部疼痛加剧。暖水袋、电暖器须臾不离,且不能直腰行走。于1995年6月来诊。检查腰椎2~4有压痛,肾区有叩击痛。X线片提示:双骶髋关节面模糊致密。血沉12mm/h,类风湿性因子阳性。舌苔薄白,脉弦缓。

病在肝肾,寒寓筋骨,证属阳虚寒凝,此为寒湿痛痹,法当温经散寒止痛,用乌头汤加味治之。

方药:制川乌l0g,麻黄10g,桂枝l0g,赤白芍各l0g,炙甘草l0g,黄芪15g,川断15g,乌梢蛇12g,桑寄生30g,鹿角胶(烊化)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患者服药14剂,腰骶部疼痛减轻,并有局部温热感。为加强通络止痛作用,上方加乳香10g、没药l0g。

患者又服20剂,腰骶部疼痛消失。后用黄芪四物汤调理气机,养血柔筋。服用10剂后活动自如,查类风湿因子阴性。3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乌头汤方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解释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方中加桑寄生、川断,为固肾强腰而设;另加鹿角胶助肾阳,乌梢蛇祛风寒。乌头汤是治疗寒湿痛痹的有效方剂,止痛的关键在乌头。一般用量在10g~30g,先从小剂量开始,当用量达到15g时,要先煎40分钟至一个小时再入他药,这样可以减低乌头的毒副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湿痹

桑某,男,45岁。近5年来,两膝关节疼痛,逐年加重,伸屈不利,遇冷则甚,秋冬加剧,有时发寒热,气短难续。2个月前又出现两踝关节肿痛,须扶杖行走。查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833u,血沉36mm/h。刻诊见两膝关节红肿疼痛,扪之灼热,行走痛甚,舌薄黄而腻,脉弦数。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痛无改善。

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属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病。法当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宜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方药:桂枝15g,生白芍15g,知母l0g,防风l0g,麻黄l0g,制附子30g(先煎2小时),炒白术15g,生甘草l0g,生姜l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患者服用10剂后,自觉症状好转。加入生黄芪15g、海风藤15g,服药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可以自由活动。查类风湿性因子阴性,抗“O”400u,血沉8mm/h。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 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历节痛风之要方。与乌头汤同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本方所治以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为宜。而彼方所治以感受寒湿、阳虚寒凝之历节为宜。其共同点为关节剧痛,不得屈伸;而不同处为本方见痛处红肿灼热,彼方见痛处畏寒喜热。故本方除用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祛寒外,另取芍药柔和筋脉,知母清热消肿。如此配伍,还可抑制桂、麻、术、附辛燥伤阴之弊。本案风湿蕴积日久,深入筋骨,等闲小剂,殊难胜疏风祛湿活络之重任,故取桂枝芍药知母汤犁庭扫穴之计,绝非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治范畴。毛德西加入黄芪、海风藤,意在加强益气行血通络作用。方药投证,故数年痼疾,疗效如期。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

肖某,女,68岁。2003年9月15日就诊。患者近年来左上肢麻木时作,未予治疗。1月前因袒臂入睡,空调开放,晨起麻木加重并出现疼痛不能上举。遂取针刺、拔罐治疗,疼痛稍有缓解,但数日后,疼痛又趋加重。就诊时左上肢上举不及90º,扶之抬举则疼痛难忍。舌苔薄白,脉沉弱。

脉症合参,系老年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复感冷气,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痹。证属营卫不和血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

方药:生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枚,羌活5g,防风1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患者服12剂,左上肢麻木已除,但疼痛尚未全解。上方加秦艽10g,继服10剂,疼痛缓解过半。

遂将上方药物加5倍量,用蜂蜜、鹿角胶制成滋膏剂。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服用半月,疼痛消失。

按 《素问·五脏生成》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此即血痹。其证候主要是局部肌肉麻痹而无疼痛,如为血痹重证,亦有疼痛感。《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治疗血痹之主方。方取黄芪益气、桂枝温经、芍药养血、姜枣散风祛寒。全方以温煦阳气为主,阳气温和,则血脉自然流畅。本案为血痹之重证,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羌活、防风及秦艽祛风通络止痛,白术、甘草培土使药力达于肢体。后制成滋膏剂服用,冀温阳而不燥,润脉而不腻,使残留风邪徐徐除之。(毛峥嵘 杨海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下利案

下一篇:大承气汤类方治验五则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