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阳跷脉病案
阳跷脉病失眠案
朱某,女,36岁。情志怫郁,劳神过度,渐至失眠,夜寐梦频,健忘脑胀,头重头昏,不清醒,苔白,脉小。此髓海元神失调,痰湿阴霾潜伏,以致阳跷脉病也。法宜化湿醒神,以通阳跷之络。单用生南星30g,以水600mL,煎取300mL,每服100mL,日3服。取3剂,连服3天,如释重负,睡寐安然,精神亦健。
按 《本草汇言》曰:“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南星安神,功同半夏。以半夏治不寐,首创于《灵枢·邪客》,有半夏秫米汤。半夏生啖,则麻舌,若水煮熟饮之,则平和而无激喉之弊。南星与半夏同科,用法亦然。笔者尝各取单味40g煮取饮之,无不适;唯口舌稍干而已,故敢为直言也。明代医家王肯堂以半夏补心,清代医家沈金鳌用南星补肾,二药有调节阴阳气机之妙。半夏不单治失眠,亦能治多寐;能治泄泻,亦能治便秘。古人将半夏、南星列入补剂,实以半夏、南星妙具双向调整机能之功。本案痰阻阳跷之络,故用生南星化其痰湿,则阳跷脉通而取宏效。若失眠日久,有血瘀证者,加丹参、郁金;若气阴不足者,加党参、麦冬。
少阳风火扰动阳跷小儿多动症案
萧某,男,8个月,2009年10月23日初诊。头部跌伤后月余,发生头项时时向左侧摇动,或猛然一摆,日发渐频繁。就诊于武汉市某医院,诊为小儿多动症。经服舒必利、肌苷片1个月,症无缓解。刻下:头向左侧摇动,或猛然一摆如前,并挤眉弄眼,嘴角不时向左侧抽动,睡眠饮食如常,大便2日一行。检查血常规正常,颅脑CT片无异常。舌红,苔白,脉稍弦。诊为少阳风火扰动阳跷络脉所致,拟和解息风制动法。处方:柴胡6g,黄芩6g,半夏6g,党参6g,炙甘草6g,白芍10g,僵蚕10g,全蝎5g,大黄5g。7剂,免煎剂,日1剂,化水90ml,分3次服。停服西药。
11月1日二诊:服上方后大便日2次,抽动减少,余无变化。仍守原方去大黄,继服7剂。
11月10日三诊:口眼已极少抽动,头已不再摆动,继服7剂而愈。
按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上人迎夹口吻……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又曰“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宋代医家丁德用注解阳跷脉云:“跷者,健也。”(《难经集注》)故阳跷主司健运与肝主筋的功能同归。且阳跷与足少阳经交会于风池穴。本案因外伤头脑起病,阳跷络脉失和,健运失常,证发口眼头多动,从少阳(与肝相表里)风火入手调治。取小柴胡汤加白芍、大黄息风清火;僵蚕、全蝎止痉制动。使阳跷脉气平和而愈。
冲脉病案
冲脉病阳痿案
刘某,男,35岁,1991年3月21日初诊。病因工作纠纷,精神过度紧张而起,阴器萎弱不起已旬余,不遗精,睡眠安,纳食乏味。舌红,无苔,脉细。此乃惊惧伤元,阳明不足,无以渗灌冲脉,宗筋气血失充,故萎弱不能勃起。宜补阳明益气血,渗灌冲脉,佐以强阳温养为法。处方: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枸杞10g,山药10g,杜仲10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怀牛膝10g,远志6g,茯苓10g。服6剂,效果佳,功能恢复。守原方去菟丝子、远志,易知母10g,服3剂以善后。
按 《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会于宗筋。”前阴乃宗筋之聚所,冲脉得阳明之血而气能充旺,故男子前阴勃起而有生育能力。若冲脉无以充肤热肉,则阴器必衰萎不用。故用黄芪、党参、山药、当归补益阳明气血以渗灌冲脉而润宗筋;枸杞、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牛膝益阴强阳;远志舒神;茯苓引诸药入于下焦至阴。合而用之,能补冲壮阳起萎。
冲脉病怔忡案
陶某,女,64岁,1987年6月27日初诊。自诉阵发心慌10天。服西药普萘洛尔、谷维素等,益气养心安神中药等药皆乏效。询之大生小产计9胎,平素并无心慌之恙。刻下:每发时自觉膻中之地发生热气,向左右弥散,旋即心慌、胸闷,10分钟后热平心静慌止,如此1日数次不得安宁。若行动心慌较甚,近日饮食减少。舌红,苔薄白润,脉沉稍滑。心电图检查:心室率83次/分,P-R期0.16秒,电轴-500°。症属怔忡,乃冲气夹痰热上干心神所致,拟平冲清热除痰法。处方:龟板15g,代赭石15g,生龙骨15g,党参10g,瓜蒌皮10g,法半夏10g,黄连5g,栀子5g,茯苓10g。2剂,水煎服,日1剂。
7月30日二诊:服药后热未再起,心亦不慌。舌红、苔白稍厚,脉沉小。心电图复查电轴正常,守原方去栀子易枣仁10g,3剂善后。后未再发。
按 《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又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以阴为体,以阳为用。其气宜潜固,忌震动上逆。患者生产频多,至老年肾衰,奇脉失溉,冲气失涵,逆而发动,循经上干心神,故发是症。方以龟板滋肾以涵冲阳;龙骨、赭石重镇平冲安神;党参益阳明以安冲脉,因冲脉隶于阳明也;小陷胸汤加栀子除痰降热;茯苓引诸药入于至阴奇脉。于是冲气得安,怔忡亦平。
任脉病案
任脉病行经水肿案
黄某,女,35岁。经行身肿,经净肿消,已有数月。刻下:行经2日,面浮四肢发肿,手握不拢,足胫按之凹陷,少腹少胀,尿短微黄。舌红,苔薄黄,脉沉。此病经行水肿,乃肝虚脾湿,冲任失调,权拟泽兰归芍汤:泽兰10g,益母草20g,防己10g,车前子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苍术10g,茯苓15g,泽泻15g。5剂。服后经量增多,尿长肿消。下月经行未再发肿。
按 任主胞脉隶于肝,冲脉隶于阳明。若抑郁伤肝,则肝血失调;素体湿胜,乃脾运失健。势必影响任通冲盛,故经行暗红不畅,面浮肢肿,腹胀纳减,血不利则病水也。方用当归、白芍、川芎、泽兰、益母草养肝和血调任,和血行水;用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防己健脾渗湿,益冲消水。冲任得调,经血畅行而水肿随消。是阴脏与奇经同治之案例。
任督脉病带下案
詹某,女,37岁,1994年8月20日初诊。上月行经1日,因渴饮冰水一大杯,次日月经即停,未觉特殊不适。经40日月经竟不复潮,近周白带殊多,腰痛,酸软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此乃寒伤督阳,任脉不通,阴液失摄,故经不行而白带下。治宜温督阳通任脉,和血通经止带。处方:熟地黄、泽兰各15g,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当归、川芎、川牛膝、茯苓各10g,仙茅6g,小茴香3g。3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3日二诊:服后腰痛及白带大减,继服3剂而经行带净。
按 饮食不慎,大寒伤阳,致使任督不通,月经不行。血不利则为水,故变生白带下流。其治以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小茴香、菟丝子温暖督阳,祛寒邪以通任脉;熟地黄、当归、川芎、牛膝、泽兰补任和血通经;茯苓引诸药入于奇经。于是阳旺血和,经行白带亦净。
督脉病案
督脉病眩晕案
陈某,女,51岁,1991年8月13日初诊。头昏,行动如酒醉状已近1年,当地治疗乏效,至省医院诊治为神经功能紊乱、梅尼埃病,服多种中西药仍未好转,近月加重。刻下:头昏头重,自觉摇晃不稳,稍不注意即跌倒,跌倒后心慌、胸闷,睡眠饮食可,月经1~2月一行。舌质黯,苔白厚,脉沉。脑血流图大致正常,血压94/62mmHg。证属髓海失充、痰瘀阻络、督脉失总督之权,治宜益精充髓,和络祛痰,通补督脉为法。处方:鹿角霜10g,菟丝子12g,党参10g,龟板15g,半夏15g,茯苓10g,远志10g,陈皮10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而愈。
按 督脉循脊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经云“头重高摇之,乃夹脊之有过者”。脑髓精血不充,督脉阳气失主持之权,故头昏头重,自觉摇晃。督脉其支络前从小腹上贯心,痰瘀阻络,脉气不畅,故其跌倒则心慌、胸闷。方以龟板、枸杞滋养脑髓精血以荣督;党参、菟丝子补督脉之阳;鹿角霜通督脉之气;法半夏、远志、茯苓、陈皮祛痰;丹参和血络。虚实兼调,药中肯綮,故守方而愈。
督脉阳虚头冷腹冷痛案
邵某,女,53岁,2000年10月13日初诊。头巅畏冷,入秋尤重,病已数年,今秋有加重之势。刻下:头巅畏冷,并发腰脊冷,左侧少腹冷痛,口干无津,经水已于前年断绝。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小。血压160/90mmHg。证属督脉阳虚,经脉失煦,气不化津所致。治宜温督益气生津。处方:淫羊藿10g,鹿衔草15g,附片6g,菟丝子15g,鹿角霜10g,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0g,玄参10g,茯苓10g。4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腹已不疼,诸冷减轻,口中有津润泽。舌红,苔薄黄,脉沉小。仍守原方4剂而痊。
按 督脉主阳气通于命门,其以阳气为本,阴精为用。五十以后,地道不通,命火督阳渐衰,精气不充,入秋阴冷渐加,旧恙复发必然加重。方用淫羊藿、鹿衔草、附片补命门之火;鹿角霜、菟丝子通督脉之气;参、芪补气;当归、玄参养血;茯苓引诸药入于奇经。使火充气足津生而诸症得平。
带脉病案
带脉病带下案
朱某,女,41岁,1997年10月28日初诊。黄白带下,并夹杂豆腐渣样,成块成串,入水漂浮,阴痒,夜眠不安。妇检阴外无癣疮,化验检查带有白色念珠菌。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小。有甲状腺切除病史。此湿热毒邪浸淫带脉,正邪搏结所致带下,法宜清热燥湿解毒止带。处方: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15g,乌梅15g,鲜皮15g,荆芥6g,败酱草10g,鱼腥草30g,甘草6g。6剂。地肤子30g,蛇床子30g,苦参30g,3剂,煎水洗阴部。药后乃愈。
按 湿热毒邪外侵,客于带脉,正邪相搏,带下如腐渣,邪毒浸淫于外则阴痒。方以二妙散清热燥湿,薏苡仁、乌梅、鲜皮清湿热而败毒杀菌,败酱草、鱼腥草腥味入下焦以祛湿热,甘草解毒和诸药。外洗方有助解毒杀菌止痒,内外合治,收效殊显。
带脉病肾着案
朱某,女,61岁,2013年10月18日来电话,谓满腹胀气,连腰部亦胀,甚至不能俯腰,已经2天。询其饮食尚可,二便如常。乃嘱购木香顺气丸,每服3g,吞1日观察。次日来诊,谓腹部胀气要轻一些,而两侧腰部颇胀,无寒热.叩两侧腰囊部反跳痛非常明显,臆断有肾结石、肾盂积水,处温肾行气利尿药2剂,若无改善则做肾B超检查协助诊断。
10月21日持照片及报告单复来,肾及输尿管均无异常发现。饮食二便如故,腰胀比脐腹部厉害,不能俯,必端坐,两侧腰囊部叩痛如前。舌淡,少白苔。诊脉左寸稍滑,关尺细,右脉缓弱。即思仲景有肾着病,转处甘姜苓术汤: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3剂,水煎服,日1剂,服3次。
10月24日来电,脐腹部已不胀气,腰胀亦大减,嘱守原方加徐长卿10g,服2剂即愈。
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此病两侧腰囊及脐腹胀甚,乃寒湿之邪着于带脉所致,在肾之外府也。初诊怀疑肾结石、肾盂积水,处温肾行气利尿药而不中,因忽略其尿无淋涩不利之症,其病不在脏腑。《金匮要略》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腹重如带五千钱。尤在泾注:“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金匮要略心典》)。盖带脉环腰而前贯脐腹,居身之中停,属脾所主。此病源在肾外之带脉,故治疗必从脾着手,温脾胜湿乃愈。
(作者朱祥麟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系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奇经辨证临床应用举隅(上)
下一篇:辨析发病机理,巧治“疑证”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