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内外相合分型论治暴聋
发布日期:2025-10-13

暴聋,又称为“厥聋”“卒聋”等,是指无明显原因出现的突发性听力急速减退,多数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也就是西医所称的突发性聋。本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单侧多发。其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听力急速下降,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小时甚则数分钟内降到最低点,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往往难以恢复。

辨证分型

目前,西医认为本病属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耳聋,其病因倾向于病毒感染、内耳血循环障碍、听神经炎、自身免疫反应及迷路窗破裂等,临床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溶栓和抗凝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古代中医对此病早有记载和研究,《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耳聋的病因和治法记载,如“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细分了风聋、劳聋、久聋等病名,后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详细的论述。借鉴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临床中运用中医思维和方法对证治疗暴聋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暴聋的实质是本虚标实,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脏腑虚损致清窍失养是根本,当本虚时突感风寒或受劳累、恼怒、惊吓等刺激,导致痰浊、瘀血、外邪瘀阻耳部经络,气血无法灌注耳窍,致使耳部功能丧失。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病机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脾胃虚弱,耳失濡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辛辣刺激等导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不能上荣,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能发为耳聋。《黄帝内经》中也提到耳鸣与脾胃的关联,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口问》解释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可见脾胃健运是耳部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

其二,肾精亏虚,耳窍失养。肾开窍于耳,耳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肾气的推动和肾精的充养。《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严氏济生方·耳门》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先天肾元亏虚,或房事过度,或年老体弱,肾气虚衰,肾亏精脱,髓海空虚,不能上荣滋养耳窍,耳窍失养,则可发为耳聋。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

其三,情志不调,气机失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耳窍闭阻,可发为耳聋。《素问·厥论篇》中的“少阳之厥,则暴聋”,也提示了肝胆不舒、情志失调是诱发暴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四,感受外邪,清窍受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人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伤及内外表里,出现经络瘀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亦可致使清窍受蒙,耳功失能而发为耳聋。《景岳全书》言:“耳聋证……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诸病源候论》曰:“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

其五,痰瘀络闭,遏阻清阳。耳周络脉众多,若经气痞塞,络脉瘀阻,清阳之气和精津之液无法上达耳窍,再加人体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或运化失司致痰浊积聚,出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遏阻清阳,可发为耳聋。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并提出“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

内外治法

笔者治疗暴聋注重标本兼治,常用外治法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同时内服方药来扶正补虚。内服方药注重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如脾胃虚弱、痰饮内生时,常用六君子加减治疗;肝气郁滞、情志不调时,常用逍遥丸加减治疗;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时,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外治使用家传的山西省晋中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透骨清瘀疗法”。此法选丹参、红花、当归、威灵仙、徐长卿等药物,粗碎后置于陶瓷罐中,倒入63度以上食用白酒后密封浸泡30天以上,过滤去渣后外用。治疗时,先对头耳部进行按摩疏通,放松耳周肌肉,然后将外用药液涂抹耳部,用拍打棒轻拍至透皮吸收,并反复操作20~30余次。

验案举隅

闫某,女,53岁,2023年9月11日初诊。主诉:突发性右耳聋伴耳鸣、头晕16天。16天前因听到其妹被开水烫伤而受惊发病。2023年8月28日于某医院检查示: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纯音气导听阀均值110dBHL,骨导听阀测试无反应;左耳正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住院予以巴曲酶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倍他米松磷酸钠、甲钴胺注射液等治疗,治疗一周效欠佳。后又求治于他处,均告知无更佳办法。后经人推荐遂来诊治。刻下:患者右耳完全听不见,左耳正常。右耳时有嗡嗡声,头晕不伴呕,看房子不转。神情略呆滞,不欲言,疲乏,纳可,腰膝酸软,耳不适影响睡眠。沿经络触查其脑部及耳周,肌肉紧绷并有经结,且自感疼痛。晨口干,眼干涩,二便正常。已绝经。舌胖苔白,舌尖红,脉沉弦。

诊断:暴聋(耳络瘀阻,肝肾亏虚)。

治则:化瘀活络,滋补肝肾。

处方:熟地黄20克,炒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10克,菊花15克,石菖蒲10克,苍耳子10克,路路通30克,当归12克,蝉蜕15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将外用药液轻拍耳部至透皮吸收,反复操作30次。

9月14日二诊:头晕和耳鸣已经明显好转,耳鸣时间变短、程度减轻,睡觉也好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9月17日三诊:已无头晕,耳鸣明显减轻,右耳听力有好转,时能微弱听到汽车声、手机铃声。后每隔3天诊治1次,坚持如上内服加外治,病情逐渐好转,总共诊治10次后,该患者右耳完全康复,能正常听到声音。后随访一直正常,也未出现耳鸣等不适症状。

按 耳为“肾之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该患者因听到其妹被开水烫伤,惊吓地把手机摔落地上后发暴聋。从五志与五脏对应讲,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恐伤肾。同时,肝肾的盛衰决定了天癸的到来与衰竭,该女患者时值53岁,已绝经,本就有了肝肾虚衰之象,其腰膝酸软等症状均提示肝肾不足。故内服方药以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石菖蒲来开窍豁痰、醒神聪耳;路路通功效重在“通”,可祛风活络、通经利水,通行十二经,深入内耳改善耳内供血;加苍耳子来祛风散寒、通窍止痛,苍耳子常用于鼻部疾病,但人体眼耳鼻口七窍相通,故也可用来通耳窍;用蝉蜕来疏散风热、息风止痉;当归来补血活血;菊花来清热明目。但肝肾亏虚是本,暴聋直接原因是耳络瘀阻,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言,“唯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故用外治法直接作用于耳周,疏通经络血脉,使得清阳之气能上达耳窍,精津之液能上荣耳道,则耳窍功能逐渐恢复。该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抗炎的方法,也是侧重于改善耳内血液循环障碍,其和笔者认为的耳络瘀阻有类同处,但耳朵位于身体局部,耳周经络、血络、肌络瘀阻后,药物难以到达耳窍发挥作用,所以用直接针对耳窍活血化瘀通络的外治法效果更为明显。(李珠怀 李彪 闫向丽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分三阶段递次进药治小肠出血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