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红斑、鳞屑及瘙痒,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困扰。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血热内蕴,郁久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治法虽众,然从血论治者居多。夏氏外科作为中医外科重要学术流派之一,在银屑病治疗上见解独到,于长期临证中提出“血热阳浮”为银屑病之关键病机,主张“血热为其病之本,阳浮为其病之标”,立“清热凉血、重镇潜阳”为治疗大法,验之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师从夏氏外科学术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李斌,现分享笔者秉承其学术思想治疗以全身红斑为主症之银屑病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徐某,女,58岁,2024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周身散在红斑伴鳞屑反复发作10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斑疹,上覆鳞屑,自觉瘙痒,每于劳累后加重,病情反复,经外院治疗症状改善不显,多年来深受其扰,常因本病情绪抑郁。近来自觉症状加重,夜间瘙痒尤甚,伴口干,大便偏干;纳食尚可,小便自调,夜寐一般。查体:四肢、腰背、额部可见鲜红色斑疹,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及薄膜,刮之易见点状出血。舌暗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舌下脉络瘀紫。
诊断:白庀(血热内蕴,瘀血阻络证)。
治法:清热凉血,重镇潜阳,活血化瘀。
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2g,丹参30g,桂枝10g,土茯苓15g,桃仁10g,炒白芍10g,莪术15g,珍珠母30g,浮萍20g,生石膏30g,大青叶30g,菝葜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12月11日二诊:患者用药后皮疹颜色变暗,自觉瘙痒加重。上方加煅牡蛎30g、煅磁石30g加强重镇潜阳的功效。14剂,煎服法同前。
2025年1月8日三诊:服药后好转,患者皮疹变淡,部分消退,诉较前开朗许多,舌暗舌下络脉迂曲改善,去桂枝、土茯苓、桃仁、白芍、莪术、生石膏,加薏苡仁30g、槐米30g、白茅根30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14剂,煎服法同前。
2月19日四诊:用药后明显好转,大部分皮损变淡消退,瘙痒减轻,上方加当归10g养血活血。28剂,煎服法同前。
4月2日五诊:服药后皮疹基本消退,躯干四肢见色素沉着。上方14剂,煎服法同前。
按 本案患者病程十载,属银屑病慢性反复发作期。证属血热内蕴,瘀血阻络,兼见阳浮风动之象。观其周身斑疹色鲜红,伴口干、便干,舌红脉细,皆为血热之征;而舌暗、舌下络脉瘀紫,则显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之候。加之情绪抑郁,气机不畅,更使病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
李斌提出,“血热阳浮”为银屑病的关键病机,认为“血热为其病之本,阳浮为其病之标”。这一观点源于《黄帝内经》所记载“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理论。“血热”可致“阳浮”,其疾病本质是“血热于内,阳浮于外”,血热耗伤阴液,真阴不足,不能制阳,导致阳气浮越于上,外发于肌肤。故治疗以清热凉血治其本、重镇潜阳治其标,并佐以活血通络之法。
初诊取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清解血分热毒——水牛角直清血分,生地黄滋阴凉血,牡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切中“血热为本”之病机。同时,针对“阳浮为标”之证,加入珍珠母平肝潜阳,既治浮阳之上扰,又兼镇静止痒之效,此亦夏氏外科标本同治思想之体现。更佐生石膏、大青叶、菝葜增强清热;浮萍透达疏风;配合桂枝茯苓丸活血通络,以应久病入络之候。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菝葜、土茯苓可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殖。
二诊时皮疹色转暗而痒反剧,此乃血热渐清而阳浮未靖,故加煅牡蛎、煅磁石重镇潜阳,既承“阳浮为标”之论,更示人临证须把握病势,知常达变。三诊时瘀热渐消,故去温通活血之品,防其助热伤阴;转加薏苡仁健脾,白茅根、槐米凉血,更配络石藤、忍冬藤清通络脉,既清余邪,亦轻畅血行。四诊邪去正虚,加当归养血活血,既补久病之血虚,亦寓“血行风灭”之意。至五诊时皮疹几近全消,仅余色素沉着,乃血热得清、阳潜瘀化、新血渐生之佳象。三个月后随访,疗效稳定。本案治疗过程中,法随证立,方随法更,融清热凉血治本、重镇潜阳治标、化瘀通络诸法于一炉,既承夏氏外科之真传,亦显辨证论治之精微。(柴维汉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抓主症辨治失眠伴焦虑抑郁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