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本会动态
2025年8月9日—10日,由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年会暨第三届经方创新分类与专病专科临床拓展研究学术论坛在北京盛大启幕,这场汇聚全国中医药界精锐力量的盛会,以“传承经典・精准攻坚・融合创新”为核心,聚焦经方在专病专科领域的深度研究与临床转化,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开幕式上,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主席杨建宇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朱庆文教授分别致辞,为大会奠定“守正创新”的基调。杨建宇教授强调:“经方是中医药的根与魂,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深挖经典精髓,结合现代临床需求推进创新分类,聚焦专病专科精准发力,才能让千年智慧真正服务于当代健康需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朱庆文教授亦指出,传承与创新不是对立的命题——“传承是守住辨证论治的内核,创新是拓宽经方应用的边界,二者结合方能让中医药在复杂疾病防治中彰显独特价值。”
两位专家的共识,为整场论坛锚定了“以临床实效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助力”的发展方向,引发全场共鸣。
论坛首日的学术报告聚焦“理论突破—临床实践—前沿交叉”三维度,呈现多场兼具深度与实效的思想盛宴: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主席杨建宇教授以《从“经方”“经药”的精准临证小议中医药囧境》为题,直击当前经方应用的核心痛点——辨证模糊、方证错位、疗效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他提出“精准临证”破局框架:通过建立“病 - 证 - 方 - 药”动态匹配模型,将传统辨证思维与客观指标(如脉象量化、生化标志物)结合,推动经方从“经验医学” 向 “精准医学” 跨越,为提升临床疗效提供可操作路径。
北京中医药大学朱庆文教授主讲的《中医外治的思维与临床实践》带来全新视角。他系统阐释“外治即内治”的核心逻辑,通过复杂内科疾病(如顽固性失眠、慢性肠炎)的外治案例——如脐部贴敷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调理脾胃,穴位埋针配合桂枝汤治风寒痹证——证明外治法可作为经方内服的重要补充,拓宽了经方在 “不愿服、不能服”人群中的应用边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杰教授主讲的《大肠癌的经方治疗》聚焦重大疾病领域。他分享团队临床研究成果:基于“扶正祛邪”原则,采用黄芪建中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配合化疗,可降低大肠癌患者复发率32%,改善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其总结的 “术后调理-化疗增效-康复巩固”三阶段经方干预方案,为肿瘤中西医协同治疗提供了宝贵范式。
甘肃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第八届常务委员,定西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陈玉铭主讲的《半夏泻心汤对于脾寒胃热、中气虚弱者的临床应用》,通过20余则典型病例解析方剂精髓:针对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增强制酸;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夹湿证),合四君子汤健脾渗湿。他强调:“经典方的生命力在于‘守方不泥方’,随证加减方能贴合现代疾病的复杂病机。”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黄韬主讲的《中医治疗中的先天之本:如何通过表观遗传学方法测定》引发热烈讨论。他创新性提出:运用表观遗传学技术(如DNA甲基化检测),量化评估“肾为先天之本”的分子机制——例如通过检测肾虚证患者的端粒长度、HPA轴相关基因表达,为中医基础理论提供科学实证依据。这一探索为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会上,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义在会上作年度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专委会在经方学术推广、人才培养及基层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发布下一年度核心计划:将持续深化经方“创新分类”研究,大力推动其在专病专科领域的落地应用,并积极探索包括表观遗传学在内的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经方传承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搭建了“理论-临床-科技”协同发力的平台。从精准临证的破局思路到肿瘤诊疗的实践方案,从外治拓展的新维度到表观遗传的跨界探索,每一项成果都印证着:经方的生命力,在于对经典的坚守,更在于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深耕临床、拥抱创新,让经方在专病攻坚、基层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千年经方与现代科技同向发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愈发清晰。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