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论筋痹的治疗
发布日期:2025-11-12

宋东红1   赵医哲2   杨建宇3

1. 河南新蔡月亮湾医院

2. 河南南阳张仲景大药房门诊部

3.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专委会

 

摘要

筋痹作为痹证的一种重要类型,以筋脉拘急、挛缩、疼痛、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肩周炎、肌腱炎、韧带损伤、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多种筋骨关节疾病。中医药治疗筋痹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以“中和思想”这一中国传统哲学与医学的核心智慧为理论基石,系统梳理与阐述筋痹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文章首先阐释“中和医派之中和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内涵及其与筋脉生理、病理的关联;继而深入剖析筋痹的核心病机在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筋脉“失和”,表现为气血不和、阴阳不和、脏腑不和、经络不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致中和”为根本原则的治疗大法,分别从调和气血、燮理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四个层面,详细论述内治、外治、针灸、导引等综合治疗策略,并附以经典方药解析与临证应用要点。最后,强调中和医派“中和思想”对于指导筋痹的精准辨证与个体化治疗,以及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终极康复目标具有核心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和医派;筋痹;中医药治疗;调和;辨证论治

引言

筋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属“五体痹”之一。《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于筋则屈不伸。”明确指出外邪是导致筋痹的重要因素。其病位在“筋”,即涵盖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腱、韧带、筋膜等结缔组织。临床表现以筋脉受累为突出特征,如局部酸痛、胀痛、刺痛、牵掣感,关节活动受限,甚则出现筋结、条索状物等。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筋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从内服外用到针灸手法的完整体系。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与治法,如何执简驭繁,把握其根本规律?我们认为,“中和思想”正是贯穿其中的灵魂与主线。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其引入医学,“中”指无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指不同因素间和谐共处的有序关系。“致中和”即是运用各种手段,使人体失衡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恢复至动态平衡的健康状态。筋脉“主束骨而利机关”(《内经》),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气血之温煦濡养、阴阳之协调平衡、脏腑之功能支撑、经络之通畅无阻。任何一方面的失调,皆可导致筋脉“失和”而发为筋痹。因此,治疗筋痹的根本大法,不在于一味地攻伐或补益,而在于“调和”,使失衡者归于平衡,使缠滞者复得通畅,最终达到“筋脉和利”的目的。

本文即基于此中和医派“中和思想”,对筋痹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系统梳理与阐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借鉴与思路拓展。

1、 中和思想与筋脉生理病理

1.1. 中和思想的内涵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和”体现于多个层面:①阴阳中和:人体健康的根本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任何疾病的本质都是阴阳失调。②气血中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充盈、运行调畅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③脏腑中和:五脏六腑功能各异,但又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整体的协调稳定。④人与环境中和:人体需要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诸共处,“天人相应”,适应四时变化,方能保持健康。 

“治病的艺术,就是调和的艺术。”治疗的目的,即是运用药物、针灸、导引等方法,纠正偏颇,恢复机体自身的“中和”状态。

1.2. 筋脉的生理——“和”的状态

筋脉的生理功能正常,是“和”的体现。赖血以濡,赖气以温:肝主筋,藏血。肝血充足,则筋得濡养而柔和坚韧。气能温煦,推动血行,使筋脉保持温度与弹性。就筋脉本身而言,其质地柔韧,兼具“阴”(有形物质)与“阳”(功能活动)两种属性。阴阳协调,则筋脉弛张有度,屈伸自如。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肝、肾、脾三脏功能的协调,是筋脉强健的根本保障。肝气条达,则筋脉舒展;肾精充足,则筋骨强健;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筋脉得养。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网络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则气血能正常输布于筋脉,使其功能正常。 

1.3. 筋痹的病理——“失和”的状态

筋痹的发生,是上述“和”的状态被破坏的结果,即“失和”。情志内伤,或外伤劳损,导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筋脉。症见刺痛、痛处固定、夜间加重、筋脉板硬。久病体弱,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症见酸痛无力、麻木、肌肉萎缩、劳累后加重。

寒邪客于筋脉,收引凝滞,使气血不通。症见拘急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痰浊瘀血内生,阻塞经络,导致“不通则痛”。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温煦无力,寒从内生,凝滞筋脉。肝肾阴亏,阴液不足,筋脉失濡,导致筋脉拘挛、僵硬。病情迁延,可出现寒热并存之象,如局部畏寒、 眼干、口干、心烦等。肝气郁结,则筋脉紧张;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精亏虚,则筋骨失养,腰膝酸软,痿弱无力;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流注筋脉,导致重着、酸痛、肿胀。

综上所述,筋痹的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不通”与“不荣” 两大方面,实则“不通”源于气血阴阳的逆乱(失和),虚则“不荣”源于气血阴阳的亏虚(失养),其本质皆是“失和”。

2、致中和——筋痹的治疗总则与治法

基于“失和”的病机,治疗筋痹的总原则必然是“致中和”,即通过各种方法,调和失衡的机体状态。中和医派善用经方,强调“经药”精准,灵活多变,加减用药。具体治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调和气血

调和气血是治疗筋痹最常用之法。

2.1.1.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证。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通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止痛,牛膝、地龙通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行气、祛瘀通痹之功。临证加减:偏于气滞,胀痛明显者,加柴胡、枳壳、郁金;偏于血瘀,刺痛甚者,加土鳖虫、三七;兼寒者,加桂枝、细辛;兼热者,加丹皮、赤芍。 

2.1.2.益气养血法:适用于气血两虚证。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本方为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黄芪益气固卫,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和营养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专治血痹之肌肤麻木不仁。临证加减:血虚甚者,加当归、鸡血藤;气虚甚者,加党参、白术;兼有风邪者,加防风、荆芥。

2.2. 燮理阴阳

协调阴阳为治疗筋痹的治本之法。 

2.2.1温阳散寒法:适用于阳虚寒凝证。代表方剂:附子汤(《伤寒论》)或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温经散寒,益气健脾,适用于寒湿内侵,骨节疼痛。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适用于一切阴疽、流注,用于筋痹属虚寒者,可收奇效。临证要点:使用温阳药需辨明是真寒还是假寒,且需佐以滋阴之品,以防温燥伤阴。 

2.2.2.滋阴柔筋法:适用于阴虚筋急证。代表方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合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化裁。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治疗筋脉挛急之基础方。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滋阴疏肝。两方合用,共奏滋养肝肾、柔筋解痉之功。临证加减:虚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筋挛甚者,加木瓜、伸筋草。 

2.3. 调和脏腑

调和脏腑从根源上治疗筋痹,是固本之法。

2.3.1调肝以舒筋:

①疏肝理气:用于肝郁气滞之筋痹,伴胁胀、善太息。方用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木瓜、丝瓜络。

②补养肝血:用于肝血不足之筋痹。方用 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甘草。

2.3.2.补肾以壮筋:

①温补肾阳:用于肾阳虚之腰膝冷痛。方用 右归丸(《景岳全书》)。

②滋补肾阴:用于肾阴虚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方用 左归丸(《景岳全书》)或 虎潜丸(《丹溪心法》)。 

2.3.3.健脾以养筋:

①健脾益气:用于脾虚气弱之乏力、酸软。方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②健脾祛湿:用于脾虚湿盛之重着、肿胀。方用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合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2.4.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治疗筋痹的直接手段,大多以祛邪为主,以扶正为本。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祛风散寒除湿:针对外邪痹阻经络。

代表方剂:蠲痹汤(《杨氏家藏方》)。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甘草。本方益气和营,祛风除湿,为治疗风痹(行痹)之通用方。

临证化裁:寒邪偏盛(痛痹),用 乌头汤(《金匮要略》);湿邪偏盛(着痹),用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郁久化热,成为热痹,用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或 宣痹汤(《温病条辨》)。

3 综合治疗手段的中和运用

中和医派治疗筋痹,强调内外合治、针药并用、形神共调,体现综合性的“中和”之道。

3.1内服汤药——辨证求因,以平为期
内治法是通过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上文所述方剂,均需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遣方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皆是“中和”思想在方剂学上的体现。如治疗寒热错杂之痹证,常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方中桂枝、附子、麻黄辛温散寒,知母、芍药清热和营,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正体现了调和寒热的思想。

3.2.外治法——直达病所,内外相和
外治法能使药力直达病所,与内治法相辅相成。

①中药熏洗:利用药物的温热效应和药理作用,温通经络,活血止痛。常用桂枝、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川乌、草乌(需谨慎使用)等。

②膏药外敷:如奇正消痛贴、天和骨通贴膏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

中药熥敷:将药物加热后包裹,在患处来回熨烫,兼具热疗与药疗之效。 

3.3. 针灸推拿——通经活络,调气致和 

①针刺: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基本原则。取穴以局部阿是穴与循经取穴为主,如颈肩痛取风池、肩井、天宗、后溪;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昆仑。针刺手法讲究“补虚泻实”,以“得气”为度,旨在激发经气,恢复经络的平衡状态。

②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温通气血,散寒除湿。对于虚证、寒证之筋痹尤为适宜。常用隔姜灸、温针灸等。

③推拿:通过特定手法,松解筋结,理顺筋络,恢复关节的正常力学平衡。如㨰法、按法、揉法、弹拨法、扳法等,其核心在于“动则通,松则顺”,使筋脉从“紧滞”恢复至“柔和”的状态。 

3.4. 导引与生活调摄——形神共养,天人合一 

①导引术: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配合呼吸与意念,能有效舒展筋脉,流通气血,强壮筋骨,是“主动”恢复身体“中和”状态的绝佳方法。

②情志调摄:肝主筋,怒伤肝。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有助于筋脉的舒缓。

③起居有常:避免久坐久立,注意局部保暖,避风寒湿邪。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诸统一。 

3.5验案举隅

在中和医派中和思想的指导下,临床治疗了许多筋痹患者,举例如下:

案例:气滞血瘀,寒湿凝络之肩痹(肩周炎)

患者:李某,女,52岁。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月。

病史:3月前因提重物后出现右肩酸痛,未予重视。后因夜间受凉,疼痛加剧,呈刺痛,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上举、后伸、外展均受限。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气滞血瘀,寒湿凝络。

治法:行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桂枝汤加减。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没药6g, 五灵脂10g, 香附10g, 羌活10g,

秦艽10g, 桂枝15g, 白芍20g, 生姜3片,

大枣5枚, 甘草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外治:嘱患者用上方药渣加花椒一把、葱白三根,重新煎汤熏洗患肩,每日一次。

针灸: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条口透承山,针刺平补平泻,加温针灸。 

二诊: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安睡,活动度改善。舌暗转红,瘀点变淡。原方去没药、五灵脂,加黄芪20g、鸡血藤15g以益气养血,继进7剂。继续针灸、熏洗。嘱患者循序渐进进行爬墙、甩手等功能锻炼。

三诊:诸症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大致正常。嘱常服小活络丹巩固,并坚持练习太极拳。 

按语:本案患者初因劳损气滞,复感寒邪,致血瘀寒凝,不通则痛。治疗以行气活血之身痛逐瘀汤为主,合入调和营卫、温通经脉之桂枝汤,内服与外治、针灸相结合,共奏调和气血、温通经络之效。后期加入益气养血之品,并辅以功能锻炼,体现了由“攻邪”到“扶正”、从“治疗”到“康复”的全程“中和”思想。 

讨论

筋痹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不应局限于“止痛”的层面。基于中和医派“中和思想”的治疗策略,将视野提升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整体平衡的高度。 

辨证是“致中和”的前提:精准的辨证是识别机体“失和”之关键所在。是气血失和,还是阴阳失和?是脏腑失和,还是经络不通?抑或多种因素并存?唯有明辨,方能有的放矢。治疗是“致中和”的手段:无论是内治外治,还是针灸导引,其本质都是运用不同方法来调和偏颇。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通或养,其最终目标都是引导机体回归“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个体化是“中和”的体现:“中和”并非一成不变的中间值,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动态平衡。治疗筋痹必须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制定个体化方案,这才是中和医派“中和思想”活的灵魂。预防与康复是“保中和”的延伸:通过生活调摄、导引锻炼,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是维持身体长期处于“中和”健康状态的保证。 

综上所述,中和医派“中和思想”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石,更是指导筋痹临床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以“和”为纲,以“通”为用,以“养”为本,综合运用各种疗法,使筋脉复得气血濡养、阴阳协调、脏腑支撑、经络通畅,则筋痹自可向愈。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中和思想”,对于提高筋痹的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治疗筋骨病证的学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 王清任. 医林改错[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5] 王洪绪. 外科证治全生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 吴谦, 等. 医宗金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 张介宾. 景岳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8] 朱震亨. 丹溪心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9] 吴瑭. 温病条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0]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中和医派杨建宇掌门再论经方治疗筋痹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