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朱珺丽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襄阳)工作室
叶 锋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
杨建宇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专委会
筋痹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典型证候,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素问・长刺节论》明确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灵枢・经筋》更将其按十二经筋分布细分证型,强调外邪侵袭、筋脉损伤、年老体虚等致病因素。针灸治疗紧扣 “邪实正虚、络脉不通” 的基本病机,以 “舒筋通络” 为核心治则,急性期侧重祛邪,选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类穴位;慢性期注重扶正,采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类穴位;虚实夹杂证则攻补兼施,通过穴位配伍实现 “通筋脉、调气血、扶脏腑” 的协同效应。
筋脉的濡养与功能维系依赖经络气血的通畅,其中肝经 “主筋”、肾经 “藏精,精生髓,髓养筋”、脾经 “化生气血,濡养筋脉”,故针灸取穴以肝、肾、脾相关经络为主线,兼顾病变局部经络。《灵枢・海论》提出 “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指明穴位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与筋脉功能。临床遵循 “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辨证取穴与辨病取穴相统一” 的原则:局部取阿是穴、经筋结聚处穴位直达病所;远端选 “筋会” 阳陵泉等特定穴调畅全身筋气;辨证配穴则针对寒湿、瘀血等证型精准选穴,如寒湿证配命门,瘀血证配血海。
1、筋痹证型常用穴位解析
1.1寒湿阻滞证:温经通络类穴位
寒湿侵袭筋脉致寒凝气滞、湿阻络脉,症见肢体冷痛拘急、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弦紧,多见于筋痹急性期。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要,主穴选阳陵泉、阿是穴、命门,配穴加关元、阴陵泉。
1.1.1. 阳陵泉(GB34)
作为八会穴之 “筋会”,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是治疗筋病的核心穴位。《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也”,而阳陵泉位于膝下外侧,恰对筋脉汇聚之处,其 “舒筋通络、调畅筋气” 之功贯穿筋痹治疗全程。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操作时直刺 1.0-1.5 寸,寒湿证可加温针灸,艾条燃 2 壮以增强温经之力。
现代临床证实,阳陵泉对下肢寒痹取效最捷,可改善膝关节屈伸不利;对上肢肩痛亦有良效,体现 “上病下取” 之理。机制研究显示,针刺阳陵泉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释放,提升痛阈,同时降低炎性因子 IL-6 水平,减轻筋脉炎症反应。
1.1.2. 命门(GV4)
命门属督脉穴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为肾阳之所聚,具有温肾壮阳、散寒通络的功效。寒湿阻滞证中,命门与阳陵泉配伍,一温先天肾阳,一调全身筋气,共奏散寒除湿之效。操作采用隔姜灸,每次 3-5 壮,或直刺 0.5-1.0 寸行补法,可显著改善肢体冷痛、肌肉板硬等症状。
1.1.3. 阿是穴
即筋痹病变局部的压痛点或硬结处,如腱鞘炎患者的桡骨茎突、掌指关节掌侧,肩周炎患者的肩峰下凹陷等。《灵枢・经筋》强调 “以痛为腧”,阿是穴可直接疏通局部经筋气血,缓解拘挛疼痛。操作根据肌肉厚薄直刺 0.3-1.0 寸,或采用围刺法,4 根毫针针尖朝向病灶中心,急性期可配合刺络拔罐,出血≤5ml 以祛寒通络。
1.2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类穴位
跌扑外伤或慢性劳损致瘀血内阻,症见筋脉刺痛固定、局部青紫、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贯穿筋痹病程各阶段。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主穴选阿是穴、血海、膈俞,配穴加合谷、太冲。
1.2.1. 血海(SP10)
血海属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屈膝时髌骨内上缘上 2 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为 “血之海”,善治各种瘀血证。《针灸大成》载其 “主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疮,丹毒”,在筋痹治疗中,血海与阿是穴配伍,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促进瘀血吸收。操作直刺 1.0-1.5 寸,行捻转泻法,频率 120 次 / 分,或配合膈俞刺络拔罐,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1.2.2. 膈俞(BL17)
膈俞为八会穴之 “血会”,位于背部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能理气宽胸、活血通络。瘀血阻络型筋痹中,膈俞与血海合用,一上一下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对肌腱粘连、局部硬结者疗效显著。操作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每次留罐 5-10 分钟,每周 2 次,注意避开脊柱及内脏器官。
1.2.3. 合谷(LI4)与太冲(LR3)
二者合称 “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分别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桡侧中点处、足背第 1-2 跖骨间凹陷中。原穴能调节脏腑本源之气,四关穴配伍可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改善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筋脉刺痛。操作均直刺 0.5-1.0 寸,行捻转泻法,可配合缪刺法,刺健侧穴位同时活动患侧肢体,通过脊髓节段反射抑制痛觉传导。
1.3肝肾亏虚证:补益濡筋类穴位
年老体虚或久病耗伤致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症见筋脉隐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多见于筋痹慢性期。治疗以补益肝肾、濡养筋脉为原则,主穴选阳陵泉、太溪、肾俞,配穴加足三里、脾俞。
1.3.1. 太溪(KI3)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是补肾益精的要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载 “肾也,其原出于太溪”,肝肾亏虚型筋痹中,太溪可通过补肾精、填骨髓以濡养筋脉,改善肌肉萎缩、乏力等症状。操作直刺 0.5-1.0 寸,行提插补法,可配合艾灸,增强温补之力。
1.3.2. 肾俞(BL23)
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与命门相平,能补肾壮阳、强筋健骨。肾俞与太溪配伍,一背一腹,一腑一脏,共奏补益肝肾之功,对退行性骨关节病所致的筋痹疗效显著。操作直刺 0.8-1.2 寸,行补法,或采用温针灸,每次 2 壮,可改善筋脉失养引起的腰背僵直、步履艰难。
1.3.3. 足三里(ST36)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位于犊鼻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是 “强壮要穴”,能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通过健运脾胃促进气血生成,为筋脉提供濡养物质,与太溪、肾俞配伍可 “扶正以养筋”。操作直刺 1.0-2.0 寸,行提插补法,气血亏虚型可在巳时(9:00-11:00)针刺,此时胃经气血旺盛,疗效倍增。
1.4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类穴位
湿热侵袭或寒邪化热致筋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筋痹急性加重期。治疗以清热利湿、舒筋通络为原则,主穴选阳陵泉、阴陵泉、曲池,配穴加丰隆、内庭。
1.4.1. 阴陵泉(SP9)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能健脾利湿、清热消肿。《玉龙赋》载 “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阴陵泉与阳陵泉配伍,一阴一阳,一湿一清,共除筋脉湿热之邪。操作直刺 1.0-1.5 寸,行捻转泻法,可配合阳陵泉透刺,增强清热通络之力。
1.4.2. 曲池(LI11)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善清热解表、散风除湿。湿热蕴结型筋痹中,曲池可清上肢湿热,改善关节红肿热痛,若为下肢病变,可通过 “同气相求” 理论远端取穴。操作直刺 1.0-1.5 寸,行泻法,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旺于卯时(5:00-7:00),此时针刺效增。
1.4.3. 丰隆(ST40)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外踝高点上 8 寸,胫骨前肌外缘,能化痰湿、清郁热。对湿热兼痰瘀互结者,丰隆可与阴陵泉配伍,化痰除湿、清热通络,改善腱鞘纤维化、粘连形成等病理改变。操作直刺 1.0-1.5 寸,行摇针泻法,促进痰湿瘀血消散。
2、筋痹治疗的特定穴与病位取穴规律
2.1八会穴的核心应用
八会穴中 “筋会阳陵泉”“血会膈俞” 是筋痹治疗的关键穴位。阳陵泉作为筋脉气血汇聚之处,无论何种证型筋痹均为必选主穴,可单独或配伍使用,如治疗进行性肌萎缩所致筋痹,阳陵泉配 “髓会绝骨”,8 天即可改善下肢肌力。膈俞则针对瘀血阻络证,通过调节全身血液运行,改善筋脉微循环,与血海合用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2.2经络特定穴的配伍
2.2.1.原络配穴:如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调节肝胆气机以濡养筋脉;肾经原穴太溪配膀胱经络穴飞扬,增强补肾通络之力。
2.2.2.合穴应用:除阳陵泉、曲池、阴陵泉外,足三里作为胃经合穴,“合治内腑” 且能益气养血,适用于慢性筋痹气血亏虚者。
2.2.3郄穴选用:急性筋痹疼痛剧烈时,可配相应郄穴,如上肢痛配养老(小肠经郄穴),下肢痛配梁丘(胃经郄穴),增强镇痛效果。
2.3病位取穴的精准适配
2.3.1.上肢筋痹:肩周炎取肩髃(LI15)、肩髎(TE14)、肩贞(SI9)“肩三针” 局部取穴,配阳陵泉、列缺远端调治。腱鞘炎取列缺(LU7)、经渠(LU8)、阳溪(LI5),列缺向上斜刺 0.3-0.5 寸,针尖朝向患处行 “飞经走气” 手法。
2.3.2.下肢筋痹:膝关节病变取犊鼻(ST35)、内膝眼、阳陵泉,鹤膝风可单取阳陵泉,如《玉龙歌》所言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坐骨神经痛取环跳(GB30)、委中(BL40)、阳陵泉,环跳直刺 2.0-3.0 寸,调节坐骨神经分支气血。
2.3.3.腰背筋痹:取肾俞、大肠俞(BL25)、委中,配合命门温灸,改善腰背僵直、屈伸不利,委中刺络拔罐可祛瘀通络。
3、针灸操作技术与安全要点
3.1辨证施术与特色技法
3.1.1.补泻手法:寒湿、瘀血证用泻法,如阿是穴捻转泻法(逆时针 270°,频率 120 次 / 分)、刺络拔罐;肝肾亏虚证用补法,如太溪、足三里提插补法;虚实夹杂证平补平泻。
3.1.2特殊刺法:①缪刺法:交叉取穴,如健侧阳溪直刺 0.5 寸,强刺激同时活动患腕,抑制痛觉传导;②温针灸:寒湿证选命门、阳陵泉加灸,艾条长 1.5cm,燃 2 壮;③围刺法:阿是穴周围 4 针围刺,针尖朝向病灶中心,适用于局部硬结、粘连者。
3.1.3.子午流注择时:手阳明大肠经旺于卯时,此时刺阳溪、曲池;足阳明胃经旺于巳时,此时刺足三里,可提升疗效。
3.2安全操作与风险防控
3.2.1.穴位禁忌:列缺为传统堕胎穴,妊娠期禁用;凝血功能障碍者(INR>3.0 或血小板 < 50×10⁹/L)忌用刺络拔罐。
3.2.2.操作规范:列缺、经渠进针时以指拨开桡动脉,避免刺伤血管;阿是穴围刺深度≤0.8 寸,防止肌腱二次损伤。
3.2.3.不良反应处理:若出现晕针,立即起针平卧;局部血肿可冷敷止血,24 小时后热敷消散。
4、现代研究与展望
4.1疗效与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筋痹(以腱鞘炎为例)总有效率达 82.3%,6 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激素封闭治疗(OR=0.38,95% CI:0.24–0.60)。机制研究证实,针刺可通过双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局部刺激阿是穴促进 β- 内啡肽释放,提升痛阈;二是调节全身炎症反应,抑制 TNF-α、IL-1β 表达,降低炎性标志物水平。此外,针刺阳陵泉可调控 TGF-β/Smad 信号通路,抑制腱鞘纤维化,改善粘连。
4.2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4.2.1.精准化操作:超声引导下针刺腱鞘粘连区域,提高穴位定位准确性,减少组织损伤;
4.2.2.联合治疗:慢性痰瘀型筋痹联合小针刀松解阿是穴,纵行剥离粘连腱鞘,与针灸协同增效;
4.2.3.设备融合:电针联合温针灸可使 VAS 评分降低 4.2 分,优于单纯针刺,已成为急性期常用方案。
4.3现存问题与发展方向
当前研究仍存在样本量不足、机制阐释不深入等问题。未来应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展多中心 RCT 研究,建立不同证型筋痹的标准化取穴方案;二是结合基因组学技术,揭示针灸调节筋脉修复的分子机制;三是开发人工智能辅助配穴模型,实现 “辨证 - 取穴 - 操作” 的精准化匹配。
针灸治疗筋痹的穴位选择以 “辨证论治” 为核心,以 “舒筋通络” 为目标,形成了 “核心穴(阳陵泉、阿是穴)+ 证型配穴 + 病位取穴” 的完整体系。从寒湿证的命门温灸到瘀血证的血海刺络,从肝肾亏虚证的太溪补法到湿热证的曲池泻法,穴位的选择与操作始终紧扣病机。现代研究不仅证实了针灸的临床疗效,更揭示了其抗炎、镇痛、修复筋脉的科学内涵,为穴位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临床应用中,需精准把握穴位特性与配伍规律,结合特色技法与安全规范,才能充分发挥针灸 “简、便、廉、验” 的优势。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机制深化,针灸穴位在筋痹治疗中必将实现更精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彰显传统针灸学的当代价值。正如《灵枢・经脉》所言 “筋为刚,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唯有通过精准取穴调理筋脉,方能恢复肢体正常功能,这正是针灸治疗筋痹的核心要义。
上一篇:中医治疗筋痹常用中成药略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