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湿疹治验六则
发布日期:2025-10-23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与脾湿内生、血虚化燥等有关。本病皮损呈现多种形态,常见有红斑、小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皲裂、鳞屑、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抓痕等,最主要的症状是阵发性剧烈瘙痒。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可局限或泛发。中医古籍中本病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疮、血风疮、湿痒等,局限于某个部位的湿疹也被称为瘑疮、四弯风、肾囊风等。马金榜是曲阜市老中医,从医70载,善治皮肤科疾患,临床经验丰富,获效显著。现整理其治疗湿疹的六则验案,介绍如下。

案一

徐某,男,52岁,1980年4月6日初诊。一年半前双手背、大腿外侧、小腿正侧、外踝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褐色片状皮疹,上覆较薄鳞屑,灼热瘙痒,抓甚时可见少量的黏液渗出,边缘不清。曾就诊于3家医院,诊断为湿疹,内服醋酸泼尼松片、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外用醋酸肤轻松软膏、去炎松尿素软膏、氧化锌洗剂。当时痒症稍轻,药后依然如故。近数月来五心烦热,早轻暮重,皮疹痒剧时触之灼手,伴口渴咽干、溲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湿疹。

辨证:湿热相合,蒸灼肌肤。

治则:滋阴,清虚热,祛湿止痒。

处方:生地黄30g,玄参30g,麦冬15g,知母15g,天花粉15g,玉竹15g,地骨皮15g,胡黄连12g,黄柏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竹叶9g,甘草9g。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忌食辛辣之物。

4月14日二诊:服药8剂,五心烦热、口渴咽干、皮损灼热瘙痒等症状均明显减轻,皮损红褐色变淡,小便黄减轻。上方去竹叶,生地黄、玄参减为15g,麦冬、知母、天花粉、玉竹、胡黄连、黄柏减为10g。7剂,煎服法同前。

4月21日三诊:复服7剂,五心烦热、口渴咽干、皮损灼热感基本已无,瘙痒症状更轻,皮损处肤色基本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方中去生地黄、玄参,继服6剂,煎服法同前。

随访,6剂后皮疹全部消退,痒症消失,告愈。

按 本例治疗关键不仅限于清热除湿止痒,更要顾阴。若不滋阴,会造成阴愈虚,热愈盛,虚火上炎加重。故以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玉竹、地骨皮、胡黄连、黄柏滋阴清虚热为主;竹叶导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利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使热退湿除痒止,而获良效。

案二

齐某,女,31岁,1983年1月10日初诊。7个月前胸、腹、背部、四肢出现大小不一的片状淡红褐色皮损,稍高出皮面,抓痕明显,兼有少许黏液,边缘不清,瘙痒剧烈。曾服醋酸泼尼松片、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赛庚啶、马来酸氯苯那敏,外用醋酸肤轻松软膏、氢化可的松软膏、皮炎宁酊、肤疾宁贴膏等,疗效不佳,仅能止痒几小时。数月来常口苦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食不香。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湿疹。

辨证:脾胃湿热蕴聚。

治则:健脾胃利湿清热为主,佐以止痒。

处方:白术12g,茯苓12g,薏苡仁30g,山药12g,佩兰10g,黄连10g,栀子10g,白蔻仁9g,厚朴9g,砂仁9g,滑石9g,竹叶9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甘草9g。9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外用洗剂:白鲜皮粉20g,苦参粉20g,蛇床子粉20g,入蒸馏水150毫升中。用时揺匀,毛刷蘸搽患处,日3次。嘱忌食辛辣之物,勿用热水肥皂水洗搓。

1月19日二诊:经上药治疗9日,皮疹开始消退,口苦口腻口黏、瘙痒症状减轻,纳可,二便基本正常。方中去竹叶,白术、茯苓、山药减为9g,薏苡仁减为15g。9剂,煎服法同前。外用药同上。

1月27日三诊:皮疹明显消退,肤色变淡,口苦口腻口黏症状消失,纳可,瘙痒感很轻。上方去白术、薏苡仁、佩兰、黄连,白鲜皮、地肤子减为9g,续服5剂,煎服法同前。停外用药。

2月1日四诊:皮疹全部消退,瘙痒消失,诸症痊愈。

按 脾主运化水湿,主四肢。本例为脾胃湿热,未得及时清利,蕴聚于上述部位而发湿疹。治取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佩兰、黄连、栀子、白蔻仁、厚朴、砂仁健脾胃清湿热为主;滑石、竹叶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祛湿热止痒。加之洗剂外搽,除湿止痒。由于辨证贴切,药症相符,使皮疹消退,痒症消失,纳食正常,疗效显著。

案三

韦某,女,33岁,2002年5月14日初诊。头皮、颜面、背部、双上肢、小腿处,起大小不一片状淡褐色皮疹,瘙痒较剧,抓后可见少许黏液渗出,反复发作两年余。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疹,虽经多种中西药物注射内服,外用十几种膏、霜,皮疹仍未消退,痒如前状。查见上述部位皮疹呈现黏痂、抓痕、鳞屑、色素沉着、部分苔藓样变、边缘不清。肢体倦怠乏力,时常头晕,纳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略腻,脉濡细。

诊断:湿疹。

辨证:素有顽湿,气血虚弱。

治则:养血润肤,除湿止痒。

处方:当归15g,白芍20g,熟地黄20g,川芎10g,阿胶10g(烊化),何首乌15g,黄精15g,土茯苓15g,薏苡仁30g,佩兰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5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5月24日二诊:服药10剂后,头晕、肢体倦怠乏力症状大有好转,纳食增加。瘙痒感减轻,患处抓痕、黏痂、鳞屑减少,皮损变薄,且较光滑。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减为12g,黄精、土茯苓、白鲜皮减为10g,薏苡仁减为15g。9剂,煎服法同前。

6月2日三诊:头晕、肢体倦怠症状基本已无,纳食正常。皮损逐渐地消退,瘙痒感继轻。守方稍事加减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6月9日四诊:皮损全部消退变平,瘙痒感消失,皮肤恢复正常,痊愈。

按 本例湿疹反复迁延两年余,据其皮疹及各种症状表现,辨属体内有湿,加之气血虚弱,不能正常濡润肌肤而致。治疗上除用祛湿止痒中药外,宜增加养血滋润肌肤之品,方能获效显著。所以取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阿胶、何首乌、黄精养血滋润肌肤;土茯苓、薏苡仁、佩兰、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祛湿止痒。使血充肤润,湿除痒止,皮疹消退,而收全功。

案四

程某,男,49岁,2007年3月22日初诊。1年前双上肢、小腿正侧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褐色皮损,触之灼热,且有较多高粱粒大小丘疱疹分布,阵发性瘙痒剧烈。就诊于两家医院被诊断为湿疹,服过地塞米松、氯雷他定、马来酸氯苯那敏、钙剂、维生素C、湿毒清等,外用哈西奈德乳膏、赛庚啶乳膏、炉甘石洗剂等。用药后当时有些止痒效果,但若停药两日,即痒如前状。由于长时间不断搔抓,现皮损处呈现黄色黏腻性痂皮,及少量的黄色黏性分泌物,伴不规则抓痕,边缘不清,触之热感明显。口苦、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食不香。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湿疹。

辨证:脾胃湿热蕴结,日久化为湿毒。

治则:健脾胃除湿热,解毒止痒。

处方:白术12g,茯苓12g,薏苡仁20g,黄连10g,佩兰10g,滑石10g,竹叶9g,栀子10g,砂仁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连翘10g,忍冬藤20g,甘草9g。9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外用洗剂:滑石粉10g,蛇床子粉10g,苦参粉10g,薄荷脑2g,入蒸馏水100毫升中。用时摇匀外搽,日3次。嘱忌食辛辣之物。

3月31日二诊:经治疗9日后,皮疹开始有所消退,瘙痒感及口苦、口渴、口腻症状减轻,纳食增加,小便正常。方中去滑石、竹叶,白术、茯苓减为10g,黄连、砂仁减为6g。10剂,煎服法同前。外用药同上。

4月10日三诊:口苦、口渴、口腻症状已无,纳食正常。皮疹基本消退,瘙痒感很轻。方中去黄连、薏苡仁、佩兰,白鲜皮、地肤子减为6g。再服5剂,煎服法同前。停外用药。

随访,5剂后诸症获愈。

按 本例湿疹迁延1年余,据其皮损症状,辨属脾胃湿热内蕴,日久化毒。治以白术、茯苓、薏苡仁、黄连、佩兰、砂仁健脾胃除湿热;滑石、竹叶、栀子、甘草清湿热并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在此基础上酌增解毒消炎的连翘、忍冬藤,有利于皮疹消退,疗效更好。

案五

吴某,男,38岁,2011年3月1日初诊。9个月前不明诱因感觉阴囊部皮肤瘙痒,当时未引起重视。后瘙痒次数逐渐增加,搔抓后皮肤潮红,有数个高粱粒大小丘疹呈现。去当地医院诊断为阴囊湿疹,经哈西奈德乳膏、艾洛松乳膏等外用,稍微止痒,再用亦不显效。患处因经常搔抓,皮肤明显增厚,干燥粗糙,皮沟加深,色素沉着。近两个月来阵发性瘙痒剧烈,尤其是晚间影响睡眠。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阴囊湿疹。

辨证:肝肾阴虚,津液不足,兼感风侵。

治则:补肝肾之阴,润燥疏风止痒。

处方:生地黄30g,白芍30g,玄参30g,知母15g,麦冬15g,鳖甲12g,枸杞子12g,地骨皮12g,黄柏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白蒺藜9g。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忌食辛辣之物。

3月9日二诊:服药8剂后,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症状皆轻,不仅瘙痒症状大减,患处皮损明显好转且有润感,晚间能入睡。方中去鳖甲,生地黄、白芍、玄参减为15g,知母、麦冬减为10g,复服6剂,煎服法同前。

3月15日三诊:上述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等症状已无,皮疹消退,瘙痒症状消失,告瘥。

按 本例皮损表现为干燥、粗糙、增厚、皮沟加深,且剧烈瘙痒,伴有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状。肝肾阴虚,津液不足,肌肤失润,感受风侵,为其发病主因。故取生地黄、白芍、玄参、知母、麦冬、鳖甲、枸杞子、地骨皮、黄柏补肝肾滋阴润燥清热;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止痒疏风。药症相符,而收佳效。

案六

纪某,女,39岁,2016年9月20日初诊。双手指、手背、双小腿下1/3处、足背,发生大小不一片状淡褐色皮疹,不分季节,阵发性剧烈瘙痒3年余。曾诊断为湿疹,交替内服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息斯敏、维生素C、钙剂、湿毒清、中药(具体不详)、激素(具体不详)等,外用去炎松尿素乳膏、哈西奈德乳膏、松馏油软膏、肤疾宁贴膏等,皮疹未得明显消退,缠绵反复。上述部位皮疹粗糙有鳞屑,由于反复搔抓,伴有不规则搔痕及少许黏液渗出,部分呈苔藓样变,边缘不清。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濡。

诊断:湿疹。

辨证:顽湿久蕴。

治则:除湿止痒消疹。

患者不愿再内服药,要求外用治疗,予外洗方:土茯苓50g,苦参50g,薏苡仁50g,黄柏50g,萆薢30g,玉竹30g,黄精30g,白鲜皮50g,蛇床子50g,地肤子50g,枯矾30g,五倍子30g,薄荷30g。水煎,取约2500毫升,待温,用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每次半小时,日2~3次,3日1剂。嘱忌食辛辣之物。

10月5日二诊:外用5剂后,瘙痒症状大减,皮疹已明显开始变薄消退,已无黏液渗出。上方土茯苓、苦参、薏苡仁、黄柏、萆薢、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减为30g,用法同前。

10月23日三诊:复用6剂,皮疹全部消退,皮肤变平光滑,恢复正常肤色,痒感消失而愈。

按 本例湿疹迁延时间较长,据症详辨,属于顽湿久蕴肌肤腠理所致,故治疗此病的关键是除湿止痒。因患者不愿再内服,故取较大量祛湿止痒药物外用,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功专力宏,发挥效用。方以土茯苓、苦参、薏苡仁、黄柏、萆薢、五倍子渗湿祛湿;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除湿止痒;伍入玉竹、黄精润肤。药物互用,使湿除痒止,肌肤得以润养,皮疹得以消退。(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致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劳淋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