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验九则
发布日期:2025-09-19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之方,可温阳养阴、调和营卫、解肌散邪。其类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等在此基础上各有侧重。笔者临证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多种疾病,特整理验案九则如下。

案一 便秘

邢某,8岁。1岁始便秘,3~9日行1次,坚硬若棒。服山麦健脾口服液等不效,3月前某医令服保健品,服则泄泻,停仍干秘,遂来求诊。望其面色萎黄,形体瘦削,唇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询知饮食不佳,时腹痛,思冷,食生冷即咳嗽,夜汗多,易感冒。诊得脉象沉细缓,腹软无压痛。

患儿自幼脾胃虚弱,纳化不健,荣气不足,卫气不固,是以食少便难,出汗多,易外感,治当和营卫、健脾胃。若营卫和谐,脾胃健运,自能敷布津血,传导官员亦将尽职尽责,拟桂枝新加汤: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6g,党参10g,生姜5g,红枣5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胃纳增,知饥思食,大便2日1行,腹未痛,夜汗仍多,舌淡红润少苔,脉象细缓。中运光复,已见成效,治法不变,原方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大便日行1次,近外出旅游停药,3日未便,脉舌同前。原方7剂,煎服法同前。

后,其父就诊,云孩子大便正常,余无不适。

案二 虚劳

李某,72岁。由冬至春,两次被新冠病毒侵袭,经住院治疗转阴,迄今3月余,仍神疲乏力,弱不胜衣。观李某面色淡白,形瘦骨立,唇枯舌淡,苔薄白。询知基础病有糖尿病,新冠病毒感染后饮食无味,至午不饥,口干不思饮,大便日1行。心慌、短气,动则尤甚,手足憋胀,小腿酸痛,双足麻木,两耳蝉鸣,自汗出,恶风。住院时静脉输头孢、炎琥宁,口服阿奇霉素等。切得脉象细缓,手指不温,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营卫不和、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之证也。盖中州素虚,化水谷、布津液自是贫乏。血弱气尽,腠理开,新冠病毒因入,本应解表祛邪,而投抗生素消炎。以余经验,凡外邪加身,与正气相搏之际,不予宣散而清热解毒,用抗生素、激素致邪伏兽困者,短期难痊,后遗症必多。本案即是迫邪入里,逶迤三月之坏病也。其津液愈不足,气血益亏虚。今身痛、汗出、恶风,本当桂枝汤以治,奈脉象细缓,显示血少、荣气不足,是以不可汗之,拟桂枝新加汤加附子,予以扶正祛邪: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党参15g,附子15g,生姜10g,红枣12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桂枝新加汤和营卫、生津血,若化雨春风。药后,神疲、心悸、短气明显减轻,可操持家务,知饥思食,自汗恶风亦微,耳鸣仍旧,脉舌同前。守方加石菖蒲10g,7剂,煎服法同前。

案三 五更泻

李某,女,60岁。每至晨4点,肠鸣腹痛,里急泄泻,泻后痛止,迄今已40余年矣。望其面色黯红,舌淡红少苔、有裂。询知胃纳好,口干思饮,知饥能化,白昼不痛不胀,食水果则肠鸣不适,大便仅早晨1次。时发热、自汗出亦40年余。切得脉象沉细缓,诊得腹无压痛。

黎明即起,非洒扫庭除,乃如厕解急也。考五更泻一症,方书多责脾肾虚寒、命火衰微,凌晨阴寒极盛之际,逼人泄泻也。观本案,一无命门火衰、肾关不固之象,所见者,荣卫不和、气阴不足也。此外邪失宣,残留40余年,不予宣散,将永无宁日,今口干思饮,气阴亏虚也。拟桂枝新加汤:桂枝30g,白芍45g,炙甘草15g,党参15g,生姜15片,红枣10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大便可至早餐后8点左右,呈溏便,发热汗出,口干欲饮亦轻,舌脉同前。40年痼疾,非短期可愈。守方7剂,煎服法同前。

案四 脘痛

张某,女,62岁。夙有胃疾,去年胆结石术后,进食消化明显好转,体重由44kg增至54kg。3日前服食少许水果,子夜脘痛而醒,连续3晚如是,遂来求诊。望其面黄肌瘦,唇色不荣,鼻头泛青,舌质淡,苔白腻,虽盛夏仍穿厚衣。询知痛时喜温喜按,嗳逆、矢气可减。素畏寒,纳化呆滞,口不干苦,大便稀溏,日2次,着凉即里急泄泻,入空调房顷刻即频频呃逆,足若着冷,随之恶心呕吐、头痛。自汗出,恶风,两小腿常夜间转筋。近月复增短气,言语发喘,动则尤甚。诊得脉象沉细,当脐动气,按触心下无拒。

脉症相参,此脾胃虚寒、营卫不和之证也。治当调和营卫,温中健脾。拟: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黄芪30g,茯苓15g,半夏15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胃脘痛当晚未作,纳增,大便仍二三行,小肚转筋,动则气喘如故,药已中病,守方续服,唯量增矣:桂枝30g,白芍45g,炙甘草15g,黄芪30g,苍术15g,茯苓15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诸症皆减,此营卫已和,脾胃复。守方10剂,煎服法同前。

按 桂枝加芍药汤,为桂枝证误下后,表证未解,寒邪内陷之救误方。本案虽未经误下,然内久寒者,与食水果寒凉引痛类同也。故凡寒邪所致,肝脾失调,气血不和之腹痛、下利,用之无误也。既属脾胃虚寒,何以不遣理中汤?其实,理中、建中,伯兄仲弟也。即使投理中,亦不会败走麦城。以其汗出、恶风、双腿转筋,营卫失和较著,显然桂枝加芍药汤为妥,既可调和营卫,又能解痉缓急。复因动则短气,脉象沉细,舌苔白腻,加黄芪、苍术、茯苓益气健脾。如是则寒散中温,脾胃健运,新病旧疾皆愈矣。

案五 呃逆

班某,男,85岁。既往脑中风病史,2023年3月又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后,因肢体躁动,致两次脱位、两次复位,迄今卧床两月余,昨又因呃逆求诊。望其满面耆斑,神衰容悴,舌淡红,苔燥少津。询知两日来呃声不绝于耳,白昼较轻,至夜,通宵达旦,不能入寐。茶饭无心,胃脘不适,喜温喜按,大便干秘,靠灌肠以通。股骨颈复位术中着凉,恶风寒,微汗出一直附身。诊得手足不温,心下、当脐筑筑悸动,脉象沉缓。

呃逆一症,多系胃气上逆,久病、重证见之,非吉兆也。今腹中气上冲逆,喜温喜按,纳少便秘,汗出恶风,为太阴虚寒、营卫不和证也。盖中阳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是以胃气上逆,为呃为悸;脾失健运,不唯生化贫乏,亦可致营卫不和,不和则汗出恶风寒也。考营卫二气,即在表之气血,虽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然二气皆源于中焦。故急当温阳健中,否则中阳衰败,胃气尽失,土崩瓦解为期不远。倘中土得健,升降有序,胃气下行,呃逆当自息也。拟: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姜30g,红枣10枚。2剂,水煎服,日1剂。

服后,呃逆果一剂知,二剂已。

按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之方也。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营卫不和,气血两虚者投之最宜。清代名医柯韵伯云,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或问:中阳虚衰,何不用理中、四逆,温中扶阳岂不更胜一筹。曰:兼汗出恶风营卫不和者,不可大滋峻补,盲目进补,有益盗养寇之嫌。投用本方,可益脾胃,达营卫,融表里,充气血,诸症可消。

案六 崩漏

马某,女,47岁。素月经先期,行经5~6日,此次经来15日淋漓不净,遂来求诊。望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询知素来气血亏虚,倦怠神疲,畏寒肢冷,汗出恶风,腰膝酸痛,短气眩晕,月经量多,经后血红蛋白降至8~9g/L,行经不痛。胃纳尚可,消化迟钝,饮食稍冷便腹痛下利。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审症察脉,阳气虚弱,阴血亏损,营卫不和已了然于胸,从大论六病辨识,属太阳少阴共病也。汗出、恶风,为太阳病中风,复加漏汗,昭示少阴亏损,阳气不秘不固,为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太阳少阴共病,宜太、少同治,单用桂枝汤绝非所宜,其表证不会因汗而解,发汗徒益伤阳,需加附子温阳固表。若阳气充,营卫和,其漏自止。读《伤寒论》20条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知汗漏系桂枝汤证误用麻黄汤或体虚过汗,致阳气虚弱而成。证之临床,凡致阳虚(并不限于过汗),阳虚复致津亏,同时见营卫不和者,皆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治。本案所异者,其漏系红汗也。拟: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附子15g,生姜10g,红枣10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漏止,汗出、恶风、神疲减。原方5剂,煎服法同前。

案七 遗尿

秦某,14岁,独生子,父母之合欢花、开心果也。自幼尿床,夜夜守诺,从未有缺。以其饮食正常,发育与同龄孩仿佛,未予重视。眼看读完小学,中学去外地,离开父母,何以晾晒被褥,始寻医。一医认系先天虚弱,固摄无力,与补肾药治之;一医以脾肾两虚,拟补中益气丸、缩泉丸,皆不应,父母甚忧。望其体质可,无病貌,舌淡红嫩少苔。询知睡深沉,醒后已尿尽。易感冒,着凉即鼻塞、流清涕,自汗出。脉沉细缓,腹无压痛。

着凉即感冒,阳气虚也。刻下症状梳理,属太阳少阴合病证也。汗出、鼻鸣、脉缓为太阳病,脉沉细为少阴病。肾与膀胱相表里,主水液。膀胱蓄尿、排尿,其开阖皆赖肾阳之气化,今肾阳虚,开阖失度是以遗也。再者邪伏太阳,肺气不宣,通调失职,令膀胱不约而遗。故本案遗尿,余以为幼时为肾阳虚,之后系肾阳虚加邪伏太阳。拟桂枝汤和营卫、祛伏邪,加附子温肾阳、权固摄: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附子10g,生姜5片,红枣10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一年后,其母病崩漏来诊,言子再未尿床。

案八 乳汁不足

高某,女,28岁。产后月余,乳汁甚少,服催乳片不见其增,婴儿不时饥啼,夫妇甚忧,相偕来诊。某面色㿠白,眉间驻愁,舌质淡嫩,苔白厚腻。胃口索然,强食则心下沉闷,嘈杂难化,大便溏稀,日一二行。肩背、腿踝疼痛,畏风。饮水、进食便汗水津津,减衣则寒,添裳即汗。诊其脉,沉而细缓。

脉症观之,此气血两亏,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营卫二气不相谐也。《傅青主女科·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云:“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不几向饥人而乞食,贫人而索金乎?”夫血、汗、乳同源,汗多,气血亏虚,其乳汁必然少也。故调和营卫、温中健脾、补益阳气为其治疗大法,待气充血沛,乳汁当自如泉涌。拟: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附子10g,黄芪30g,生姜5片,红枣5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汗出恶风、骨节疼痛皆减。纳食仍差,乳汁不见有增,脉舌如前。此气血一时难复也,治法不变。上方加白术15g。3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汗出恶风止,进食日渐有增,便已成形,舌淡红,腻苔变薄,乳汁仍不多,缘气血亏虚也,守方续服5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乳汁虽不能令儿饱腹,然已明显增多,效不更方,嘱更服5剂,煎服法同前。

案九 反复感冒

郑某,女,65岁。20岁时产后发热,因居穷乡僻壤,时医疗条件落后,村医令顿服0.5g安乃近2片,药后汗大出,之后便感冒不休。发热,汗出,恶风寒,肢节疼痛,天凉尤甚。每病即服安乃近,日来月往,年复一年。至20世纪80年代,条件有所改善,每年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4次,发热次数可减,已连续注射20余年。至后,注射亦无效,感冒如影随身。2021年9月7日,由妹偕同来诊。45年来反复感冒不断,亦甚少闻,虽非大病重症,然亦属沉疴痼疾,苦不堪言。郑面白少华,神色黯淡。头戴厚帽,舌质淡,苔薄白。询知汗自出,恶风,头闷,盛夏仍穿重衣,帽不少离,变天或稍冷即感冒发热。胃口好,口不干苦,大便日1行,小便清白。切得脉象沉细缓,腹软无压痛。

产后气血虚损,外感风寒,本当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以治,而投安乃近大汗淋漓,致邪未去而正已伤。之后屡屡投用,致阳气一虚再虚,邪伏腠理,缠绵45年。今一凉即病,弱不禁风,便是阳气虚弱,卫外失职之明证。治当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拟: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附子15g,黄芪30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经桂枝加附子汤太阳少阴同治,佳象环生,此营卫和谐故尔。汗出、恶风几失,精神大好,自觉冬去春来,守方10剂,煎服法同前。(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六剂药治愈夜间发热半年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