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乌梅丸化裁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发布日期:2025-10-23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非旋转性头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亦可在突发运动时被诱发。症状常在直立姿势、复杂视觉环境刺激或头部运动时加重。随着现代人群精神压力与焦虑水平不断攀升,该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统计显示,该病与焦虑共病的比例高达79.3%,且各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均逐年递增,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病因复杂,涉及多种病理因素,而现代医学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某些药物甚至可能因副作用而加重病情。头晕相关病症历来是中医药诊疗的优势领域之一。本文整理一例辨证属上热下寒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采用经方乌梅丸加减化裁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某,女,61岁,2025年9月7日就诊。主诉:头晕间作8月余。患者既往焦虑状态病史3年余,曾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近8月来患者自觉病情平稳,故自行停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后出现头晕,呈渐进性加重,无肢体活动不利。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就诊于某市安定医院,考虑“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予琥珀酸地文拉法辛缓释片75mg每日一次、阿戈美拉汀片25mg每日一次、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50mg每日一次、丙戊酸镁缓释片0.5g每日一次,疗效不佳,仍时有头晕。今为求中医药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刻下症:神清,精神尚可,情绪不稳,时有头部晕沉、步履不稳,动则加剧,遇情志刺激时加重,无视物黑朦,无肢体活动不利,燥热汗出间作,咽干,足底畏寒,纳差、脘痞腹胀,夜寐不安、易醒,二便尚可。舌质暗,舌体细长,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既往失眠病史,现口服佐匹克隆胶囊7.5mg每晚一次。

中医诊断:眩晕(上热下寒证)。

西医诊断: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治法:清上温下。

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20g,细辛3g,桂枝12g,黄连10g,黄柏10g,当归15g,人参6g,干姜10g,黑顺片(先煎)5g,川芎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防风15g,浮小麦30g,合欢花15g,石菖蒲15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200mL。

9月14日二诊:患者头部晕沉、燥热汗出、足底畏寒较前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继予上方巩固疗效。

按 本案例基于六经辨证,从厥阴病论治。《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指出邪入厥阴,一方面可致肝经相火亢盛,横逆上冲,形成上热;另一方面肝气乘犯脾土,导致脾虚肠寒,引发下寒,终成上热下寒之证。肝失疏泄,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部晕沉、步履不稳,遇情志刺激加重,并伴燥热汗出、咽干、夜寐不安;肝气乘脾,中焦虚寒,气血生化不足,故见足底畏寒、纳差、脘痞腹胀、舌边齿痕等症。诸症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阴阳逆乱,辨证属上热下寒,治宜清上温下,故选用厥阴病主方乌梅丸加减。方中重用乌梅为君,取其酸收敛浮火、补养肝阴之效,为调和阴阳之要药。臣以黄连、黄柏苦寒清泄上焦郁热,与乌梅相伍,酸苦合用,泻火存阴,以解燥热、咽干等上热之象;针对足冷等下寒症状,选用黑顺片、细辛、桂枝、干姜等辛热之品,温振元阳。佐以人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既可缓解纳差、腹胀、舌有齿痕等中焦虚象,又能扶助正气;取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寓芎归散之意;防风配伍炒白术,取法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止汗;浮小麦敛汗除烦,暗合甘麦大枣汤之旨;另加合欢花、石菖蒲解郁安神,以缓解情绪不稳、夜寐不安。全方酸苦并进,寒热同调,补泻兼施,使上焦虚火得清,下焦真阳得复,阴阳调和则头晕不稳自除。

本案从六经辨证之厥阴病入手,突破头晕仅从风、火、痰、瘀、虚论治之常规,以乌梅丸清上温下,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优势,彰显古方新用的临床价值。临证治疗应紧扣病机,凡头晕、呕吐、痞满等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者,皆可考虑此方。执厥阴为纲,佐以灵活化裁,则疗效可期。(吕仕超 赵棋玉 贾云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艳阳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旋覆代赭汤通肠治便秘案四则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