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风湿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张氏医通》记载:“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根据这一理论启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治疗一胸痹患者,获得显著效果。随访10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将该验案报道如下。
患者女,62岁,于2015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两侧胸背胀痛伴头脑空弦、四肢关节肿痛两年余。刻诊:患者贫血貌,面部浮肿,嘴唇色暗,喘吸样说话。自述两侧胸胀背痛,胸肋饱满,双手发麻,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稀,小便量少,口干不思饮,四肢欠温,双足关节肿痛,按压凹陷,颈腰椎间盘突出退变,血压为82/42mmHg。脉沉,重按寸微弱;舌质紫暗嫩,苔灰白水滑。
中医诊断:胸痹(心阳衰竭,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心阳,温肾健脾。
处方:附子35g(先煎),薏苡仁120g,猪苓30g,桂枝10g,葛根18g,桑枝15g,怀牛膝12g,人参12g,炙黄芪30g,炙甘草30g,全瓜蒌12g,薤白12g,姜黄12g,三七6g(冲服),桔梗12g,檀香3g,橘皮10g,干姜9g。7剂,水煮服,1剂煮3次,分温服。禁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11月22日二诊:服药后患者面部虚浮渐消,说话喘息减轻,嘴唇现红,胸背胀痛好转,脘腹轻松,大便软化,尿量增多,双足关节肿痛改善,按压凹陷弹性增强,脑空目眩仍存,脉舌好转。药已起效,有寒冰得煦阳开始融化之兆,血压90/48mmHg。继守上方附子增至40g(先煎)。7剂,煮服法同上。
12月2日三诊:服上药患者精神好转,面部有色,说话有力,呼吸改善,胸闷背痛轻松,两肋间隙可见,饮食有增,二便正常,四肢回暖,脉沉微细弱,舌质红绛嫩,苔薄白嫩。药已见效,心阳渐升,寒邪渐祛,血压94/54mmHg。守上方猪苓减为20g,加茯苓30g。7剂,煮服法同上。时值寒冬,嘱患者多食姜、葱、牛羊肉等温性食物。
12月12日四诊:服药后患者病情好转,面色渐红,呼吸渐畅、口唇红润、胸闷背痛偶有,双手麻木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双足关节肿痛消退,屈伸自如。头脑清晰,血压100/66mmHg,脉沉微细弱,舌质红绛,苔薄白嫩。药效彰显,上方附子减为30g、薏苡仁减为60g,去猪苓、三七,加太子参12g、当归15g、紫丹参12g。10剂,煮服法同上。
随后患者复诊多次,根据临床症状加减用药,将上方中药加工成蜜丸带外地服用年余,多次随访,身体良好,西药停服。近日返乡,测压120/80mmHg,临床症状痊愈。
按 该案从临床症状面、舌、唇、胸、背、四肢及脉象等病情分析,属于中医心阳衰竭型胸痹。患者曾住院行强心、利尿、升压、激素治疗,病情尚未好转。《中华本草》记载附子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笔者借鉴山西名医李可擅长重用附子治愈“心衰”诸多医案,在该案中重用附子回阳救逆,强心升压;配干姜温通心阳;重剂薏苡仁舒胸心之脉,利水渗湿,缓解胸背疼痛;葛根配桂枝温经升阳,疏通颈肩经络之痛;猪苓利胸心之水;人参、黄芪、甘草益气养血,滋补心阴;瓜薤开痹散寒;檀香、橘皮理气行气;三七活血化瘀;姜黄疏通胸背经络;桔梗开胸膈,载药上行心胸;桑枝、牛膝引药至上下肢经络。
二诊、三诊药已显效,减猪苓量,加茯苓健脾渗湿。
三诊、四诊患者病愈过半,加太子参、当归、丹参补气活血升压,脑海得充,蒙眩自安。该案乍似危症,恰是附子之症,重剂回阳,烈日当空,阴霾尽散。痰、瘀、水得消,胸次愈复,辨证确切,方药协调,故收佳效。(张良书 张复乐 安徽省安庆张氏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大柴胡汤和解攻里治腹胀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