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情迁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包括上腹部胀满不适,特别是餐后无规律的上腹胀满、隐痛,嗳气、泛酸、纳呆、呕吐等症状,有的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消瘦等全身虚弱疲倦现象。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或舌红无苔,脉沉细或滑数。中医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吞酸”等范畴。
笔者跟师河北省名中医、馆陶县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洪洲学习,其根据临床表现的多种症状将慢性胃炎分为多型,并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八法:辛开苦降法、疏肝健胃法、抑酸和胃法、扶正温里法、清热散郁法、益气健脾法、益气养阴法、清解化瘀法。现将其治疗一例重症慢性胃炎、呕吐不能食患者验案整理如下。
刘某,女,62岁,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酸、有烧灼感、呕吐1个月,加重不能进食3天”于2025年2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反酸、有烧灼感、呕吐,时有腹痛,口燥咽干,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电解质紊乱,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出现不能进食,食入则吐,故来诊,住院后给予静点奥美拉唑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特请张洪洲会诊。现患者形体瘦弱,精神萎靡,脘腹痞闷,口燥咽干,饥不欲食,食入则吐,饮水亦吐。舌红,无苔,脉细弱。
诊断:胃痞(胃阴不足,肝气瘀滞)。
治则:益气养阴,疏肝理气。
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山药20g,北沙参12g,枸杞子10g,麦冬12g,玉竹10g,白芍15g,郁金10g,醋延胡索12g,姜竹茹10g,太子参12g,制吴茱萸6g,浙贝母10g,麦芽12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月22日二诊:上述症状稍有好转,可进少量清淡流食,守上方继服3剂。
2月25日三诊:日间患者未诉明显上述症状,夜间泛酸、胃脘部有烧灼感,腹部不适症状明显,夜不能寐,情志焦虑。舌红润,少苔,脉细弱。处方:当归10g,白芍15g,枸杞子10g,佛手10g,生地黄15g,麦芽12g,远志10g,合欢花15g,酸枣仁15g,清半夏10g,制吴茱萸6g,旋覆花6g,北柴胡6g,炙甘草6g,生姜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月28日四诊:因患者仍反酸,睡眠稍好转,守上方加用浙贝母9g。2剂,煎服法同上。
3月3日五诊:患者诉反酸、有烧灼感好转,仍情志焦虑,夜不能寐。处方:山药15g,酸枣仁15g,川芎6g,知母9g,茯神15g,北沙参9g,百合15g,生地黄10g,白芍10g,制吴茱萸6g,合欢花15g,枸杞子10g,麦冬10g,生姜10g,浙贝母9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3月5日六诊:患者上述症状好转,守上方加麦芽12g。继服5剂。
按 本案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焦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故出现脘腹痞闷,加之久病不见好转,恐患癌症,思虑过多,情志失调,肝气瘀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则呕吐不能食,肝胃郁热日久伤阴,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则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时止,似饥不能食,阴津伤则津液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患者久病不能进食,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等症状。故治疗时应养阴益胃,同时要疏肝理气,脾胃健运,肝气疏通,脾升胃降,中焦运化正常,则痞满自消。方中麦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生津益胃之品,北沙参、玉竹养阴生津,以加强麦冬益胃养阴之力,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山药、太子参补脾养胃,白芍、炙甘草柔肝养血、缓急止痛,姜竹茹、吴茱萸除烦、降逆止呕,郁金、延胡索行气止痛,麦芽消食和中。全方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后患者反酸、有烧灼感症状好转,出现焦虑、夜不能寐,改为酸枣仁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中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川芎调肝血疏肝气,百合养阴清心安神,合欢花解郁安神,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山药补脾养胃,吴茱萸除烦、降逆止呕,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缓急。(吴凤云 张俊燕 吕艳超 河北省馆陶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陈国权从肝胆治杂病验案四则
下一篇:经方逆转胃癌前病变验案两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