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喉咙急性感染疾病,常发作突然且发展迅速,容易反复发作,属于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类型之一。近年来,笔者采取抓主症、合理选择主方并合方使用,治疗本病常常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验案一例如下。
李某,男,34岁,2025年7月16日首诊。主诉:全身酸痛6天,反复高热1天。6天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全身酸痛、咽痛,伴口干、四肢乏力,偶有咳嗽,无咽痒,无咳痰,无寒战、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潮热、盗汗等不适,未引起重视。1天前,患者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高热,遂于某诊所就诊,测体温38.5℃,予以肌肉注射药物(具体不详),约1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反复发热,最高体温达40℃,多次口服布洛芬退热,均效果不佳,故来求诊。刻诊:精神萎靡,反复高热,咽痛剧烈,肌肉酸痛,口干,乏力,无咳嗽。纳食差,睡眠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查体:体温39.7℃。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有白色脓点。肺部查体未见异常。2025年7月16日胸片提示:双肺及心影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诊断:乳蛾(热毒炽盛,克于咽喉)。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祛脓退热。
方用银翘马勃散合升降散合五根汤加减:金银花30g,连翘30g,马勃9g,炒牛蒡子9g,射干9g,葛根30g,白茅根30g,芦根30g,板蓝根30g,藿香12g,红花6g,熟大黄6g,川贝母3g,蝉蜕9g,僵蚕12g,姜黄1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1日二诊:7月16日服药2次,当晚即觉咽痛减轻,次日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询知长期大便不成型,时有胃脘胀满,睡眠欠佳,容易汗出,咽部不利。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脾虚湿盛、余毒克咽,治当健脾燥湿止泻、清解咽部余热。方用柴芍六君子汤、理中汤合升降散加减:北柴胡12g,白芍15g,党参片30g,麸炒白术18g,茯苓24g,甘草片6g,干姜12g,陈皮12g,姜半夏15g,麸炒薏苡仁30g,金银花18g,连翘18g,蝉蜕6g,炒僵蚕9g,炒酸枣仁18g,浮小麦3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31日电话随访,未再出现咽部不利,且胃脘胀满消失,大便逐渐成形。告愈。
按 就诊时患者处于高热状态,且咽痛剧烈,伴有肌肉酸痛、口干、乏力等,查体时发现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有白色脓点,如何快速缓解症状成为当务之急。主方选用银翘马勃散、升降散、五根汤加减调治。《温病条辨》载:“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马勃、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射干解热毒、利咽喉。诸药合用,功达解毒利咽之效,尤其以风热湿邪郁而上攻咽喉者为佳。本例患者咽痛、苔腻,故而选用。
升降散出自《伤寒瘟疫条辨》。原方由僵蚕(酒炒)、蝉蜕、姜黄、生大黄4味药组成,有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解毒透邪之功,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方中僵蚕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化痰散结;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本例患者高热、咽痛、大便不通,存在“表里三焦大热”,故而选用。
五根汤出自《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具体由葛根、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芦根、藿香、红花、大黄组成,具有解毒利咽、祛邪退热之功。方中芦根、白茅根、葛根发汗解肌、养阴生津;板蓝根、山豆根凉血利咽、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热邪壅滞,易于结聚,内炽于大肠,外克于咽喉,而加重病势,故选用小剂量红花活血通络、祛瘀止痛,选用小剂量大黄釜底抽薪以泻下攻积、荡涤积滞。本例患者高热、咽痛、口干、大便干结,故而选用。因药房缺山豆根,故而未用而选加川贝母清热散结。三方合用,合力而治。
药用对症,故服药当晚咽痛即觉减轻,次日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二诊时患者诉长期大便不成形,更加佐证首诊大便干结为热滞肠道之实。辨证为脾虚湿盛、余毒克咽,主方选用柴芍六君子汤、理中汤、升降散以健脾燥湿止泻、清解咽部余热。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畅达气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加干姜、炒薏苡仁取理中汤之意温中止泻;加金银花、连翘、蝉蜕、僵蚕取升降散之意清解咽部余热;加炒酸枣仁安神、浮小麦止汗。诸药合用,标本同治,疗效显著。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复发性口腔溃疡治验二则
下一篇:麻黄细辛附子汤类方治验四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