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劼,男,副主任医师,1971年9月出生,1994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分配到赤峰市平庄煤业(集团)公司(原平庄矿务局)元宝山煤矿职工医院工作,致力于中西医结合。10余年间先后在外科、急诊科、内科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2000年后全身心投入中医临床工作,200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1年开办北京李鑫劼中医诊所,独立执业至今。
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潜心研究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肾炎、紫癜肾、泌尿系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应用纯中药治疗成人亚健康、青少年痤疮、女性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单纯性乳腺增生等,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体质调养,独有心得,疗效满意。
中医治疗腹泻临床案例
一、患者信息
张某某,男,72岁,退休。
二、诊断与治疗
(一)初诊
日期:2023年10月11日。
主诉:自诉腹泻2周,大便溏泻如水10余日,有不消化食物。医院检查服药后无效,故来诊所就诊。
查体:手足凉,腹平,有肠鸣音,叩鼓音,无明显压痛,下肢水肿。咽淡,苔净,舌质淡嫩有齿痕,右脉沉伏无力,左脉弦细无力。
辨证:寒湿证。
治法:温阳化湿。
主方:茯苓四逆汤。
方药:茯苓60g、人参20g、附子30g、干姜20g、炙甘草30g。1服,3日量,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
方解: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本方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方中四逆汤附子、干姜及甘草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以缓解患者手足凉的症状;重用茯苓,取其甘淡、健脾渗湿之功,使寒湿之邪得姜附之温阳而利之;人参有益气固脱、扶正固本之效,且人参、茯苓相配,行益气健脾之效,土以制水,与四逆汤共奏温阳化湿之功效。
医嘱:服药期间清淡饮食,以汤粥为主,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二)二诊
日期:2023年10月17日。
1周后复诊,患者服上方后腹泻止,现大便较畅,色略暗,排气可,下肢水肿减轻,但觉体倦,行动腿软,咽淡,苔薄白,舌质淡,口多涎,左脉弦,右脉仍弱,但较前明显改善。查体:腹平,叩鼓,四肢不温,下肢水肿。
辨证:寒湿证。
治法:温阳化湿,益气活血。
主方调整:在首诊茯苓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肉桂30g,改人参为红参。肉桂温中散寒,温通经脉;红参益气以助血运。
处方:茯苓60g、红参20g、附子30g、干姜20g、炙甘草30g、肉桂30g。1服,3日量,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
方解: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肉桂30g,取温中散寒、温通经脉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湿、益气活血之功。
医嘱:继续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复诊。
三、总结与心得体会
在本例腹泻的医案中,患者呈现手足凉的症状,伴下肢水肿。查体可见腹平,有肠鸣音,叩鼓音,无明显压痛。咽淡,苔净,舌质淡嫩有齿痕,右脉沉伏,左脉弦细,均无力。这些症状和体征均指向虚、寒、湿的中医证候。
在初诊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其病因主要为阳虚寒湿闭阻所致。因此,采用了温阳化湿的治疗原则,茯苓四逆汤作为主方,旨在温阳益气,清除体内的寒湿之邪,恢复脾胃健运之功。茯苓健脾渗湿,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关键在于炙甘草调和诸药,扶助中州,共奏佳效。
在二诊时,患者的腹泻愈,下肢水肿有所减轻,舌边齿痕也有好转,疗效显著。然水肿尚未完全消退,并自觉有体倦、行动腿软之症,说明气血仍未贯达四肢。因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肉桂。肉桂有温中散寒、温通经脉之效。肉桂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温润的力度,使得水肿消退更为迅速。
通过此病例我们认识到,在治疗腹泻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症状,更要注重整体调理和体质的改善,见泻止泻非良医所为。通过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自我修复能力方为根本。
在本案中,李鑫劼指出,张某某的病情表现为寒湿证,这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形成寒湿内停。因此,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温阳化湿,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在此过程中,茯苓四逆汤发挥了关键作用。方中的茯苓健脾渗湿,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同达到温阳化湿的目的。
其次,李鑫劼强调了新型中药饮片的优势。与传统中药相比,新型中药饮片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更好的疗效。在本案中,使用的茯苓四逆汤就是采用新型中药饮片制备而成,这种制剂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方便了患者的服用。此外,新型中药饮片还有助于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李老师表示,作为一名中医医生,他始终坚信整体调理和体质改善的重要性。在治疗腹泻等疾病时,不能仅仅关注症状本身,而应从整体出发,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这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