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追梦人:王华元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城内,有这样一位医者,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为无数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之光。他就是王华元,一位年近六旬、依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的老中医。王华元诊所,这个中医药特色浓郁、氛围温馨的地方,不仅是他施展医术的舞台,更是他传承中医文化、创新医疗实践的阵地。
矢志不渝的医学理想
王华元的医学之路,始于他年轻时的坚定志向。1982年,高中毕业的王华元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跟随中医功底深厚的父亲学习医术。在那个年代,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并不稳定,但王华元的心中充满了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他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在父亲的指导下,王华元深入研读了《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他细心观察揣摩父亲的辨证论治思路,将开出的方药默记于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风格。
王华元的医术很快在周围村庄传开,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一次,他成功治愈了一位少阳病患者,使得他的名声更加响亮。这位患者怕风、怕冷,恶心呕吐,周身疼痛,不想吃饭,几位老医生诊治后都没有效果。然而,王华元却凭借自己扎实的中医功底和细心辨证,成功开出了小柴胡汤这一经典方剂,仅用了三服中药,就让患者重新站了起来。这一病例的成功,不仅让王华元在乡村医生中脱颖而出,更坚定了他继续走中医之路的决心。
持续精进医疗水平
2003年,将近40岁的王华元毅然走进学校,在绵阳卫生学校(现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他以坚强的毅力学成毕业,并先后考取了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医师资格。
开设诊所后,王华元发现自己的能力还有不足,他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2015年,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进修,跟随吴汉卿老师学习颈肩腰腿痛的穴位注射治疗;2020年,他又在郑州跟随涂华新老师学习仲景经方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王华元的医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更让他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王华元的医术精湛,不仅体现在他对常见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上,更体现在他对疑难病例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治疗上。75岁的周女士患有膝关节病变肿大、滑膜炎,双腿疼痛无法走路,被家人架进了诊所。王华元从周女士关节腔中分3次抽出了30毫升红色积液,并开展穴位注射疗法。仅经过一次治疗,周女士就可以下地走路了。三次治疗后,她已经可以自由行走。这样的疗效让周女士惊叹不已:“王医生的水平真高,没想到小诊所解决了大医院没解决的问题。”
除了治疗骨关节疾病外,王华元在治疗肝硬化、肝腹水、小儿多动症等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位56岁的李先生患有肝硬化、肝腹水,腹水难以消除。在王华元的精心治疗下,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中药1个月腹水消失,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又巩固治疗了2个月,这样的疗效让患者对王华元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医德高尚深受患者爱戴
除了医术精湛外,王华元的医德也非常高尚。他一年四季24小时手机随时待机,只为及时回复患者的咨询;中午也不歇诊,希望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情况下更多地为患者服务。他始终认为要换位思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爱戴。
王华元诊所氛围温馨,中医药特色浓郁,让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中医的魅力。王华元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医生投身中医药事业,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王华元深知,作为一名中医,不仅要传承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更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始终保持着对中医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中医追梦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坚守在医疗一线,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